一、关于“突出特色,切实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建议
聚焦“双减”,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作业统筹和全过程管理,将作业管理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活动,重点考核作业设计过程和实际应用情况,切实提高全市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和命题能力。强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切实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目前,我市已全面建立以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覆盖全域、城乡一致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域和学校不断探索课后服务内容,开发了专题书法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多种课后服务内容,切实提高了课后服务质量,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8.24%,家长满意率达到98.84%,课后服务逐渐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和常态化。
二、关于“夯实基础,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建议
合理规划,均衡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7〕5号)精神,按照《吉林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吉市政办发〔2022〕17号)部署,为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协调发展,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和出生人口减少特别是农村出生人口减少明显,城镇化发展导致城市学位供给不足的变化趋势,编制出台《吉林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22-2025年)》,到2025年,吉林地区规划新建学校15所(小学6所、九年制学校4所、初中5所);异地重建学校3所(小学2所、初中1所);迁址小学1所,扩建学校5所(小学3所、初中2所);撤并学校9所(小学8所、初中1所),村小变更为教学点84所;撤销村小37所、教学点47个。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国家和省指导下,结合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我市编制了2021-2025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计划投入资金5.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9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6亿元),用于291所学校的266个校园校舍,2078个设备购置类项目建设。
三、关于“统筹协调,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建议
多措并举,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师资力量。一是多渠道补充教师。为有效解决教师队伍老化、教师紧缺,市教育局直属单位积极拓宽招聘渠道,通过免师招聘、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开招聘、自主招聘等多种形式,近三年共计招聘教师540人左右。下一步,继续组织各直属学校积极拓宽教师补充渠道,争取市委编办、市人社局的政策支持,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开展公费师范生招聘等,确保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同时,选择几所学校作为自主招聘试点,面向“双一流大学”招聘高层次人才,或鼓励学校“走出去”宣讲,到定点高校引进教育人才。二是加强教师交流。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市直(县直、区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县(市)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大学区内教师交流、乡镇教师走教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师交流,实施教师交流的“组合拳”,近三年共1835人次的教师参与了交流,通过教研活动、教学公开课示范课、举办教育教学专题讲座、结师徒对子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师资的共享,进而推动了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三是注重教师培养。2022年,依托207个“国培”“省培”项目,完成培训教师2593人。组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加了“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对义务教育新课标新理念的理解和掌握。2023年,吉林市教育局已组织29项培训,共培训教师26330人,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师资保障。在乡村教师培训方面,吉林市教育局积极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19位名优教师和教研员,深入舒兰市水曲柳镇所属乡村学校开展了送教下乡帮扶工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四、关于“凝聚共识,合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一是执行阳光入学和指标生政策,彰显教育公平。我市城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即“阳光入学”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时,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随迁子女入学率100%。目前,我市共有3.31万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比例为12.97%。为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改革深入推进,同时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继续加大力度实施指标生政策,将重点高中招生计划的75%作为“指标生”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另外追加5%给农村和薄弱初中,增加了在这些初中学校就读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我市“阳光分班”政策的制定,使广大小学毕业生家长放心地将学生送进学区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避免了家长盲目择校,产生的择校热、择师热、超级大校、超级大班现象。促进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二是实施“大学区”,薄弱校际帮扶,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大学区管理改革,丰富了教育资源,使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共研共促,促进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将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努力探索新途径,创新拓展“大学区”发展新道路,推动大学区管理改革向纵深发展。2022年,在各区教育局的统一指导下,各学区长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调度分工合作,开展了富有实效的线上大学区活动,如大学区集体备课,网课视频共享,开展主题网络教研,大学区家庭教育主题讲座等,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市将依据《大学区管理改革绩效考核评估指标框架》,对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进行考核评价,适时调度各大学区开展情况,举办大学区管理现场交流会,展示典型做法,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县区行”展示活动,促进大学区成员校共同提高。通过扎实工作,切实促进大学区内学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市教育局始终高度关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而努力!
吉林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