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教育局认真落实和践行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紧密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项德育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途径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关于“丰富爱国主义教学活动”的建议
我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连续开展“9·30烈士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和国庆节期间开展“三爱”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学雷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校根据实际,采用不同形式,重温红色经典电影、讲红色故事,对中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爱国热情。组织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积极营造学道德楷模,建设时代新人的热烈氛围,激发爱国情感,重温雷锋精神,进一步推动广大中小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
二、关于“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建议
我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是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重大节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传统文化扎根于课堂、扎根于校园,促进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成效。二是强化阵地宣传,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海报、学校报刊或网络推送等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宣讲活动,采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浓厚氛围。三是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四是开展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教育,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从个人品德、作风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私德”教育, 鼓励学生崇尚和践行道德理想高远、道德品质高尚的行为。
三、关于“校外活动”的建议
我局为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每年利用爱国主义基地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科普教育、国防教育,开展“红心向党 致敬未来”红色研学实践线路设计与实践教育系列活动,学生去往杨靖宇密营、劳工纪念馆、龙潭山遗址公园、革命烈士陵园、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等,培养广大中小学师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革命情怀,学习党的历史,学习新中国史,引导教育师生心向党、感党恩、跟党走,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红色教育研学旅行,使学生了解党的发展史,感受党的光辉历程。带领学生在研学实践体验中切实感受革命精神,以青春的名义向党献礼,以研学的形式铭记历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了红色教育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
吉林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