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
2017年以来,市科技局将校城融合、校企融合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设立了校城融合发展协调处。按照“内部整合,外部联盟,重点引进”原则,依托本地大学和科研院所资源,通过虚拟形式组织以企业为牵引的产学研细分行业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院,目前已经成立25家,制定了9份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了校城融合“567”工程,在年度科技创新发展指南中设立专项支持校城融合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和基础建设。截止2021年,支持我市高校在冰雪、碳纤维、人工智能、生态环保、杰出青年人才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资金3123.8万元,其中校城融合专项支持资金850万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载体平台,与重点高校、大院大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一批重磅科研单位在吉林市建立了实体机构,开展项目研发,已扶持资金4865万元。吉林市产学研合作水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二、多措并举加强项目对接方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服务我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完善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定了《吉林市推动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工作方案》。以需求导向确定技术合作重点发展方向,以问题导向确定科技攻关任务,根据企业实际,分层次、分领域开展精准对接,着力推动域内外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出创新方向、凝练技术问题,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驱力。市科技局将对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的单位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指南》中各类项目优先予以支持。对申报国家和省项目的优先予以推荐。
三、探索设立各类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方面
近几年来,市科技局加强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推动我市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途径,促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一是参股组建吉林中科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该基金已投资我市企业吉林博大东方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基降解塑料项目5000万元;二是设立科技风险补偿资金。为“三高(高学历、高技术能力、高职位工作经历)人才”在吉林市科技创业创办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天使投资”支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提供最高500万元,最长2年的贷款,企业还本付息后,为企业提供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利息补贴。目前累计为6户企业发放贷款2200万元,为2户企业提供贷款贴息20万元。为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维尔特隧道装备有限公司投资3200万元;三是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组织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东北公司、东吴证券等2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深入我市企业,为企业开展金融咨询专题服务。
四、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市科技局加大了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扶持力度,在年度《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中设立了“新科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平台专项”,支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行业性大数据云平台项目。重点支持智慧冰雪(大数据平台、检验检测中心)、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领域。2022年,拟对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吉林建龙物流管理平台”、吉林市润石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智能供热平台”进行资金支持。并且在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同时,如实填报R&D统计报表后,财政将直接提供R&D补贴。截止2020年共培育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96户,获得R&D投入补贴2916万元。其中2017年培育27户,获得R&D投入补贴830万元;2018年培育23户,获得R&D投入补贴1045万元;2019年培育22户,获得R&D投入补贴440万元;2020年培育24户,获得R&D投入补贴601万元。2021年研发投入上报数达到31.8亿元,同比增长24.2%。 争取省R&D投入补助资金支持,全市44户企业共获得资金补助35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