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提案:
一是组建专门的部门开展“吉林风物入课本”工程。由于这是个全市性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行动,这个机构可以设在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也可以设在教育局,还可以设在市委宣传部,但无论设在哪里,都要抽调配备专门人员,设立办公地点,拨付专项经费,授予可协调多方的权力。为了方便工作,级别可以设立高一些,领导小组组长可以由副市级以上人员担任,日常工作可以由市政府秘书长统筹管理,相关机构负责人任副组长,在组织上保证工程的实施。
二是邀请全国名家来写吉林市。 部门组建后,要列出吉林市可以入课本的风物目录表,作为重点选项。然后,邀请全国名作家来写吉林市的风物。这些作家中,尤其要重点邀请的是有作品上过课本的作家。因为他们熟悉课本的要求,语言表达更符合中小学生的深浅度,既不过于华丽晦涩,又能表达出吉林市特有的风情。当然,也可以组织全国性的征文大赛,每期一个主题,比如雾凇冰雪主题,比如吉林陨石主题等,通过大奖来刺激大家写出符合入课本的优秀作品。当然,在征文写作要求上,要充分按照课本文章要求来规定,评委也聘请教材编写委员会专家来当,以达到充分对接的目的。
三是与教材编写委员会密切接触。有了好文章,由于现在全国教材不再是统一的人教版,各地均有自己的教材,要根据不同教材的覆盖范围、定向人群,做不同的工作,尽量选择覆盖数量大、目标人群消费能力高、对东北旅游兴趣大的目标受众课本进入。同一内容也可以入选多个不同地区的教材。
四是充分考虑不同素材进入不同科目课本。《语文》课本当然是主攻方向,因为它影响力大,比较直接在中小学生心中对吉林市产生影响。但是,其他科目也可以考虑。比如小学的《自然》,可以从科学性角度描述雾凇的形成原理;比如中学的《地理》,可以从地理角度描写陨石雨;《物理》可以从天文学角度描写小行星活动来写吉林陨石,也可以从水电原理写亚洲水电之母——丰满发电厂。总之,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吉林市的风物潜移默化地进入中小学生心中,埋下未来想来吉林市亲自看一看的种子。
五是转变观念尊重教材传播规律。课本传播的文章有着独特的要求,城市管理者要转变传播理念,不在审稿中强行加入一些不适合课本的内容,以免影响进入教材。如果城市管理者有想进入教材的内容,要充分与教材编写委员会专家沟通,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看能否从技术角度完成相关要求。要让进入教材工程成为“十四五”规划中建设“旅游文化名城”的重点措施,抓实抓好。
提案答复:市教育局主办;市文广旅局协办
实施地方教材教育教学活动是振兴家乡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充满乡土元素的教育举措。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感,起到有效保护、传承、推广地方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由“吉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科书”《家乡》,是我省为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地方课程开发指南》和《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和实施的若干规定》的要求,充分依据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地域资源特色编写的教材。教材中以图文形式及大量的数据详尽的介绍了全省各地的资源产物、自然景色、历史人物、文物等相关内容,其中包含吉林市的秀美风光、丰富资源和灿烂的历史文明、现代文明。
吉林市教育局从2014年开始,按照省教育厅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将《家乡》系列教科书1-18册按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并按照课程安排标准,结合学段及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教材内容深入贯彻到孩子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感受家乡的曲折历史,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材内容基本满足《关于开展吉林风物入课本工程的建议》提案中关于强化“旅游文化名城”城市形象推广的目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落实《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和实施的若干规定》的要求和您提出的宝贵建议,教育孩子们从小树立热爱家家乡,建设家乡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