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联名提案:
1.通盘规划、精准定位、永续发展
要清醒地看到,乡村旅游是一盘“大棋”。整体规划不是简单地资源分析、条块划分、点位聚焦,而是要在多个维度上研判趋势、优势、潜力、空间,继而找准定位。
一是立身资源禀赋研判定位。一般而言,旅游流量都是奔着相对成熟或成名的目的地,要么已经成熟,要么可以打造成熟。或着力自然山水、或着力历史人文、或着力游乐项目、或着力特色体验,总有一个主着力点,再由该点辐射延展。而主着力点一定是紧密贴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二是在场域流动上研判定位。当下旅游市场早已冲破区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如何衔接每年居高不下的长白山游、中朝中俄边境游、冬季冰雪夏季户外游、辐射周边乃至更远的自驾游、节日游、周末游,只有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研判市场流向、研判需求走向,再反推定位才能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三是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同步建设中研判定位。乡村旅游必定长期依存基础建设、配套建设,产业振兴、环境生态、村容村貌、乡村文化等都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最终构建成相依相存的旅游生态圈,因此站在整体看旅游、旅游融入整体求发展,在整体考量中找准自身定位;
四是立足持续建设、永续发展。乡村旅游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将白雪换白银,一方面要建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不能在开发中破坏环境,牢固树立永续发展意识。优先设计良性循环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做好前端、铺好中端、用好后端。
2.点线面结合、优势互补、凸显特色
“点”就是散落在各个村子的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民宿、农副产品;“线”就是穿缀的旅游线路、旅游带;“面”就是区域呈现的旅游特色、旅游效应。应当说,游客在享用旅游产品时一般是流动的,较少在一个点位逗留。也正因如此,流动性带来不确定性的同时,也给更多点位盘活带来机遇。
一是以“一村一品”做活“点”。在一条“线”上或一个“带”上,各点功能相同相近,就可能取精去粗、取特去常,因此要按照“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宁可小而特、勿求大而全;宁攻一点、勿多点发力,切实发挥点在线上的独特作用。
二是线穿缀点要明晰流畅、便捷可感。为避免点点散乱,在点点衔接上讲求设计、有机嵌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玩在此地、吃住彼地、赏在他地,一线相连,处处有风景、处处有特色、处处有铺垫、处处有导引、处处有对接。
三是面牵多线、中心副中心辐射、个点成辉。大型旅游景区和活动场所是中心,与之匹配相异互补的副中心若干,各中心向四周辐射,按交通路网、人流走向合理引流导流,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以强带弱、以主带辅、全面盘活。
四是引入先进理念专业力量规划设计。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理念,在整体设计、市场评估、营销推介、品牌培树、服务创新上引入先进理念和专业设计,以科学精神驱动科学决策,避免决策适当、无谓浪费和无序开发。
最后,要看到乡村旅游对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脱贫致富的多重拉动作用,人来了、来得多、留得住,就可能创生许多合作机遇、开发空间。各要素“动”起来,活力迸发生产力、创造力、转化力。跳出就旅游做旅游的禁锢,乡村旅游可驰骋、拓展、开创的空间会越发显巨。
提案答复:市文广旅局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协办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方式
(一)编制旅游规划,着力构建大旅游发展新蓝图
加快旅游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旅游规划工作高度重视,聘请了国内著名的旅游规划设计院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分析,编制了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吉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构建我市大旅游经济发展新蓝图奠定了基础。各县(市)区按照统一要求,分别制定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其中重要一项。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山、水、湖策划制定“一江三湖”发展规划,进一步做足山、水这篇文章,做大乡村旅游。依托乌拉街镇满族历史文化,筹划制定乌拉街、雾凇岛整体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村镇特点以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同步发展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符合旅游者需求,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二)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加强旅游和“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意见的通知》等,进一步深化和规范了乡村旅游工作,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向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培育和发展了乡村旅游新业态。以圣鑫葡萄酒庄园、神农庄园、圣德泉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点逐渐做大做强,到目前年已发展省级乡村旅游A级以上经营单位131家。丰满区孟佳村集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田园休闲、山乡美食为一体,成为绝佳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目的地,被誉为吉林乡村旅游第一村,影响日益扩大,每年吸引省内外大批游客。
(三)突出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产业群,突显特色。近年来,吉林市特色游、乡村游项目蓬勃发展,特点突出,规模逐渐扩大,层次不断提高。10大类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多元发展,形成产业群体。一是温泉项目迅速兴起。以神农温泉、圣德泉为代表的温泉产业发展快、效益好、质量高。形成“温泉+”企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大棚果蔬采摘、养生养老、水上乐园、温泉小镇等衍生产品,目前,发展成紫御温泉、玉汤泉、卓远温泉、白桦林家温泉、乔屯温泉等10余家温泉企业。二是酒庄花卉增加亮点。依托地域优势、区位条件、地理环境以及退耕还林政策,在大面积种植山葡萄、花卉基础上,配套发展观光、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最具代表性的是圣鑫、金珠花海。三是果蔬采摘深受欢迎。以棋盘生态集团、金丰采摘园、桦甸市名峰生态园、磐石市鹿鸣山庄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发展迅猛,目前,掌握的有大大小小30余家,重点发展棚膜经济,种植草莓、反季蔬菜、南方瓜果、地方特色果蔬等经济作物,满足游客追求绿色健康生态的购物需求。四是野外拓展异军突起。以健身娱乐为主题的休闲康乐、户外训练探险型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提供丛林探险、野外CS、森林穿越、滑草、露营、烧烤等旅游体验产品,满足游客新型消费需求。如超大绿色生态园、富饶农场、麒麟山庄、鸣山绿洲、五家山公园等地。五是滑雪娱乐规模较大。我市以滑雪、嬉雪、滑冰为代表的冬季旅游产品已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除万科松花湖、北大壶两大高端专业雪场外,朱雀山、五家山、鸣山绿洲、北山冰雪大世界、麒麟山庄、吉雪滑雪场等乡村旅游型的滑雪企业已成为我市冬季吸引游客的重要支撑。六是雾凇观赏成为热点。近年来,我市雾凇游持续火爆,作为最佳雾凇观赏点的雾凇岛旅游人数呈爆发式增长,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目前雾凇岛上的曾通、韩屯村已发展农家乐120余家,床位近万张。七是民族民俗特色突出。吉林市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以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其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歌舞、民俗、文化及特色餐饮等已成为吉林市历史文化的精华积淀。具有代表性的是:突出满族风情的神农、亚东王府、东北民俗的枫林山庄以及阿拉底、星光朝鲜族民俗村等。八是养生养老逐步完善。以颐和苑、恒阳生态园为代表的养生养老型乡村旅游企业,依托乡村优美的生态景观,利用现代的养生手段和完善的养老、养生设施,为游客提供集观光、休闲、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发展住宿、会议、观光、采摘、餐饮、娱乐等旅游项目得到认可,游客人数逐年增长。九是地方美食星罗棋布。依托松花湖丰富的渔业资源、地方传统美食、民族特色美食等资源,一大批乡村旅游餐饮点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市。如:丰满区孟家村就有以“松花湖三花一岛”为代表菜的鱼餐店百余家,桦甸、蛟河境内松花湖周边农家乐、鱼餐馆不断发展壮大。十是水上漂流不断升温。水上漂流型乡村旅游企业主要分布在舒兰、桦甸、蛟河、磐石四地,目前,桦甸2家、磐石1家、蛟河和舒兰各7家,共计17家。
二、面向市场,寻求突破,以产品转型、服务升级求得更快发展
(一)面向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方式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重视对国内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的挖掘,调整目标市场结构,提升服务质量。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主动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合作,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既要吸引旅游团队,又要做大做强散客市场,开拓不同群体的客源,做好老年养生游、家庭游、学生假期游市场,开发多元业务,不断向智慧化、品牌化迈进。
(二)面向消费升级,创新营销方式
近年来,我们充分重视、深刻认识大众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增长,积极把握散客时代需求的特点,注意到自驾游呈现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做到有效应对。加强与携程网、同程网、淘宝网、乐途网、驴妈妈等旅游专业网站的合作,利用网络渠道传播方便快捷等优势,策划特点鲜明、乡村主题浓厚、聚人气、增效益的活动。各乡村旅游企业要注重相互间的合作营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服务中的作用。
(三)面向更高要求,品质不断提档升级
近年来,我们加大推进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旅游休闲公共产品供给,着力打造一批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的精品旅游项目,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此来吸引眼球,真正将旅游过境地变为旅游目的地。鼓励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创建5A级乡村游经营单位等工作,加快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档升级,实现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四)面向企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我市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制定促进吉林市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政策,出台扶持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广泛调动旅游企业发展升级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向制度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新领域、新亮点。
三、培育典型,树立标杆,在遍地开花的基础上实现集中连片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资源富集、基础良好的区域集中打造了舒兰市上营镇马鞍岭村(二合雪乡)、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两个乡村旅游率先发展的典型。
(一)依托独具魅力的雪资源,打造吉林二合雪乡
吉林“二合雪乡”位于舒兰市与蛟河市交界处的上营镇马鞍岭村二合屯,现有居民126户,426人。项目建设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景区内建有农家乐、传统民宿以及综合性冰雪游乐场,滑雪板区、嬉雪圈区、冰上游乐区、雪地摩托区、雪地迷宫等十余类游乐项目,日可接待游客6000人。
(二)依托闻名天下的雾凇资源,打造中国雾凇第一村——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
韩屯村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分布在1岸2个半岛,有3条江道过境,共有耕地350公顷,总人口1366人,其中85%为满族人。
1999年起,韩屯村的“卧龙岛”被摄影爱好者发现,因此地雾凇持续时间之长、品质之高、规模之大而深受摄影爱好者喜爱,因而得名“雾凇岛”。2013年,韩屯村成立吉林市韩屯旅游文化服务责任有限公司;2015年4月,韩屯村被批准为国家级AAA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