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一是转变观念,把区域品牌作为我市的“特色名片”,带动周边的旅游经济,向第二、三产业延伸。二是合理规划农产品布局,对农产品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合理引导并出台有效的产业政策,制定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规划方案。三是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扶持我市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四是对建立农产品品牌的农产品企业确定统一的品牌标准体系认证,对区域内的农产品实行严格、规范的产品质量管理。建立品牌退出机制,引导农产品企业合理发展。
(二)引导行业协会搭建“产学研”平台。行业协会要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为农业品牌建设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加强农产品技术的开发,并在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地区品牌的统一认证。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为农产品企业融通资金、促进一体化销售提供帮助。
(三)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大对农产品企业在减税扶持政策、融资扶持、支农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突出龙头企业在我市品牌建设中的主力作用,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把创建品牌与观念的转变、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等主体追求品牌溢价的长远利益,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长效分配机制。龙头企业要引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设备、人才,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产业集群。发挥产业化效应,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农产品生产、加工与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推动区域品牌产品由直接销售向初加工、深加工增值销售转变。开发功能型、方便型等多类型产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加深消费者对区域公用品牌的感知和认同。另一方面,丰富产业基地功能,满足市民消费新需求、市民消费新热点。赋予园区更多休闲、旅游、科普、养生等元素和功能,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
(五)运用多种营销手段打造区域品牌。我市的农产品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当整合利用多种传播渠道,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通过视频、软文、直播,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精准发力,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实体店、快递业一条龙式的电商产业建设。线下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文化节等活动,争取各级新闻媒体主动报道,同时利用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媒介宣传提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
提案答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
(一)整合资源,逐步谋划设计一个能表达吉林市独特山水资源的农业整体品牌。品牌是优秀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客户体验的代名词。“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舌尖上的安全”登上国民心中高地的那一刻起,田间到餐桌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直接,酒香不怕巷子深了。目前各地都在开展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评选和推介,我们不能落后,更不能再做无意义的等待和观望。
首先,地方政府应通过成立农业品牌协会,注册具有吉林市地方特色的商标,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打造品牌形象,包装设计吉林市农产品。利用3-5年时间,搭建完成吉林市特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集群构架,使吉林区域相关企业在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下形成集群抱团发展。
其次,农业品牌协会设立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实施统一监管,统一授权,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推广宣传的发展模式。
最后,利用各类域内外展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宣传推广吉林市特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政府平台作用,有效组织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协助企业对外推介产品,扩大销售。
(二)以提升特优区优势为契机,引起农业企业对农产品品牌意识的觉醒。
首先,地方政府应通过建设特设农产品优势区,深度挖掘和集聚品牌资源,支持合作社等主体运营区域品牌。目前我市有蛟河黑木耳、桦甸黄牛、磐石食用菌、蛟河晒烟4个省级特优区,以蛟河黑木耳特优区建设为例,它将产业园建设和特优区建设两个项目结合在一起。打破行政区域、城乡界限,连线连片建设特色产业生产基地,提高园区和产业基地设施化、品牌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
其次,标志性经营主体要发挥主人翁作用,联结当地农户,在行业内率先制定规范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品牌保护“壁垒”,维护品牌信誉。并通过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握区域公用品牌同私有品牌的关联,推动“两个品牌”共同进步。
(三)做好各渠道的宣传推介、培树农业品牌形象。
首先扩大品牌知名度,通过激励性手段促使消费者尝试购买、积累初次消费者人群,为后续营销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政府背书,将重点打造农业品牌以召开品牌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高调亮相;建设区域品牌旗舰店、构建百度系统宣传矩阵、借势电商平台引爆网络、打造品牌农事节庆活动。
其次提升品牌美誉度,从品牌传播逐渐过渡到以提升美誉度为主,扩大知名度为辅。企业以参加重要农业展会及活动为契机,应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将农业品牌进行展示和宣传;同时结合旅游推广,举办具有吉林市地方特色的农旅融合观光体验活动,如“赏雾凇,玩冰雪,品农品”,“体验关东风情,品尝皇家贡米”等,发出强势品牌之声。
最后维护品牌忠诚度,在进入日常购买阶段后,就要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次数和数量。通过跨界捆绑,互惠共赢,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合作、快餐连锁品牌合作、盒马生鲜超市等新型零售渠道合作,积极入驻品牌产品。
(四)延长产业链条,解决农产品同质化问题,增加品牌高附加值。
首先龙头企业带动,生产技术提高,精深加工,解决产品内在同质化问题。围绕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品种改良、引进先进技术、品质监控等,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优势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晋档升级,同时域内外广泛洽谈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标准化种植和养殖。
其次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主导,构建“园区+公司+农户+基地”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磐石食用菌为例,可以围绕食用菌产品开发,积极采取外引内联,着力引进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延长食用菌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食用菌种植园区建设,提高菌农生产积极性,扩大食用菌生产经营规模。
最后设计升级未经包装的初级农产品,解决产品外在形象同质化问题。品牌外包装设计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识别度,突出吉林市农产品的特点,“白山松水”、“打牲乌拉”等,要有地域属性和历史元素与品牌名称、品牌口号、品牌定位所传达的信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下步培育计划
(一)学习省内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案例。白山市政府注册2个亿人民币,成立绿之康源农产品区域品牌,由白山市发改委牵头、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共同管理,国有公司化运行,由吉林省森祥科技有限公司做技术支撑,投资3.2个亿对白山市所有农畜产品做质量追溯体系。近日前往白山市调研,了解具体运营模式,借鉴经验教训。
(二)成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公司。由吉林市人民政府下发正式文件,成立国有股份公司控股,制定产品入驻标准,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