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新闻办于8月14日(星期四)10:00,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吉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峰,吉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懿,吉林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孙尚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吉林日报、中国吉林网、江城日报、吉林市广播电视台等8家媒体的13名记者参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肖模喜主持了本场新闻发布会。
肖模喜: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吉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
为充分展现各地各部门在深改革、促开放、扩需求、激活力、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保安全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今年市政府新闻办策划推出“三年站排头 实现新突破”2025年吉林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对全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系统的发布,今天召开第三次——市生态环境局专场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工作是围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开展的一系列系统性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协同发力。今天邀请吉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峰先生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吉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懿女士,吉林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孙尚军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们的问题,请各媒体对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下面,请张峰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张峰: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一年。吉林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省、市决策部署,锚定“9363”工作目标,靶向发力,攻坚克难,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稳中有进,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亮眼答卷
2025年1-7月,全市优良天数186天,同比增加了14天;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减少7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全省第一;重污染天气“零发生”。19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9.5%,无劣五类水体,县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二、精准发力,打出隐患治理“组合拳”
一是开展全市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攻坚行动,各地各部门共排查梳理问题500个,我们创新采取“三联单”形式向责任地区和部门进行交办,形成“排查-整改-督导-销号”全链条管理,目前整改完成率为89%。二是重拳整治历史遗留和深层次问题,建立常态化调度推进机制,年底前需要完成的13项中央和省督察整改任务正在按序时推进整改。三是快速响应群众呼声,持续实行“7×24”小时接诉即办,对群众投诉第一时间受理、精准研判,形成了“派、办、督、审、考”闭环工作流程。1-7月共承办群众投诉2203件,同比减少20.3%。这里我说明一下,我们开展了集中受理群众监督举报生态环境领域问题行动,诚邀广大群众通过“12345”市长公开电话以及我们公布的市、县两级受理举报电话,向我们提供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共同参与到美丽江城建设之中。
三、硬核举措,“六大战役”取得新成效
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创新建立污染天气应急预响应机制并得到全省推广,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五源同治”,45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年度4个水泥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提前完成,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企业292个问题整改率达到100%,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8台,216个工业扬尘污染源点位全部纳入监管,深度推进秸秆残茬计划烧除管理,并以“六看六查”为抓手,持续强化秸秆禁烧监管,2025年春季实现违规火点全省占比、污染天数、PM2.5“三下降”工作目标。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成立市级水质波动报警快速分析专班,构建快速反应机制;精准推进鳌龙河整治,实施“清底、净河、减污、扩绿、扩容”五大攻坚行动,增设25套“电子河长”实时监控;分时段精准管控水质,化冰期排查发现各类问题1133个,汛期水污染隐患排查发现问题189个,已全部完成整改;持续对全市930个入河排污口开展排查整治,特别是对松花江城区干流沿线123公里144个排污口开展飞行排查。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源头防控+修复治理,开展受污染耕地整治,加强重点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评审备案7宗“一住两公”地块报告,推动冀东水泥A、B地块土壤修复;推进地下水防控升级,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磐石冶金化工、化学循环园区地下水详查加速实施。四是打好城乡环境战。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三年行动,新增完成167个行政村治理(管控)。五是打好固废治理战。“无废城市”建设7大项目启动实施,2024年度评估全省排名第一;创新推出“智能油桶+管理平台”,46家汽修企业首批安装,实现废油全流程智能监管。六是打好生态安全战。完成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864个疑似问题图斑实地核查;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排查企业1785家次,整改隐患190个,环境风险隐患清零,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四、创新突破,用“机制+智慧”破解环保难题
一是强化改革赋能。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制定生态环境系统“小切口”改革措施23项。二是转变执法方式。创新打造“两个中心、一个联动”执法监管模式。成立“案管中心”,打造全省领先的行政处罚案件全程跟踪管理模式,减少瑕疵、缩短时限;成立“数智执法中心”,创新“空天地一体化”监管,无人机巡查215架次,卫星遥感+AI锁定扬尘源53处、疑似违法问题43处;建立“监执联动”机制,实施监测队伍下沉到基层与执法队伍联动,解决问题线索发现和监测采样用时过长问题。三是主动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环评审批做“减法”,对3类项目取消报告表审批;重大项目做“加法”,全市387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环评审批100%畅通;谋划生态项目142个,245亿元投资激活绿色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正视挑战,聚力打好“五个硬仗”,即打好规划编制“主动仗”、问题整改“歼灭仗”、污染防治“收官仗”、环境安全“保卫仗”、改革创新“深化仗”,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
守护好江城的蓝天、碧水、净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吉林市生态环境局将以“站排头、争一流”的决心和干劲,以更创新的思路、更硬核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统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绘就美丽江城新画卷、实现吉林市高质量发展新突破贡献更大的生态力量。
肖模喜: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属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吉林日报: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吉林市在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上,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果?
夏懿:
吉林市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有力推动了城市绿色发展。在危险废物方面,危险废物填埋占比稳中有降,2024年填埋处置量占比为4.84%,低于国家10%要求。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较基准年提升3.4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率达10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较2023年同比增长29%。在2024年度吉林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进展评价中,吉林市排名第一。
一、扎实推进,着力确保“无废城市”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印发《吉林市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主要任务及分工,共部署涉及工业、农业、生活源六大板块,51项具体工作任务。结合当前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重点,着力构建全市各部门“赛马”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
二、项目先行,努力推进产业项目加速建设。我市建立“无废城市”项目库,对项目实施动态清单化管理。项目库内共有项目53个,总投资额149.22亿元。截止目前,已建成项目29个,在建项目6个,谋划项目18个。
三、突出重点,奋力提高“无废城市”建设成效。一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省级绿色工厂18个,省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产业链1个,省级绿色产品2个。二是高度重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目前我市共建设完成绿色矿山24个,全省占比30%,在全省排名第一。三是强化危废规范化管理。对全市涉危险废物单位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在全省危废规范化评估中,我市名列前茅。
肖模喜:
请继续提问。
江城晚报:
今年以来吉林市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数据和措施?
孙尚军:
2025年,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坚定的决心、空前的力度、超常的举措,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1-7月份,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微克,同比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优良天数186天,同比增加14天。截至目前,我市未发生重污染天气。取得良好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举措。
一是构建协同共治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领域众多,既需要市级层面高位统筹,又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同向发力。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市级领导层面共召开3次大气领域治理专项会议,明确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在异味治理,扬尘管控、散煤治理等方面因地施策,全力攻坚,系统推进各项大气治理措施落地见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气治理工作格局。
二是实施精准治污的靶向化攻坚行动。针对我市大气污染呈现“冬防颗粒、夏治臭氧、春秋控扬尘”的显著季节性特征,我局坚持问题导向,对大气治理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复盘分析,逐项拆解重点任务,细分治理环节,着力打好三个攻坚战。打好冬季“治气”攻坚战,全省首创制定了应急“预响应”工作机制,在污染产生初期,落实重点涉气企业减排降污管理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污染上升趋势。打好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攻坚战,我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推动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已完成38台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有效降低燃煤污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打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战,制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帮扶行动方案,建立企业管理和排查整治机制,对全市1916个排放单元进行排查,有效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
三是打造预防性为主的科学化应急体系。重污染天气防治事关群众健康福祉,是必须守住的生态底线。面对重污染天气这一"呼吸之痛",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消除重污染天气作为污染防治攻坚的核心目标。今年1月22日在省级进行重污染天气预警时,果断、及时启动黄色应急响应,通过管控措施关口前移,各地各部门同频共振,我市污染级别与省预测相比大幅下降。
肖模喜:
最后一个问题。
江城日报:
市生态环境局在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张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其中首位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我们坚决落实总书记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三招新棋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
第一招,划好“生态格子”,精准护航发展。2024年,在全省率先印发《吉林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将全市划为170个环境管控单元,实施三类精准管理。第一类是优先保护单元,共计99个,就像我们的“心脏保护区”,禁止高强度开发,强化生态修复;第二类是重点管控单元,共计63个,就像“重点监护区”,明确严控排放,推动绿色升级;第三类是一般管控单元,共计8个,执行基本环保要求,引导可持续发展。这套分区管控模式,让项目落地快而准,2024年以来,已引导30余个重点项目科学布局,从源头守住绿水青山。
第二招,审批“减重”,服务“增重”。今年3月,我们作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城市,结合我市实际,对谷物磨制,生物质燃料加工,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制造3类行业取消环评审批,改由排污许可衔接监管。这样,企业建设周期平均缩短60天,成本降低超百万元,目前已有10个项目轻装上阵。同时,为重点项目配备“环保服务秘书”,全市387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实现“全周期跟踪”,企业足不出户完成“云审批”,已累计为305个项目快速通关,真正实现“少跑腿、快办事”。
第三招,执法“智慧化”,监管“无事不扰”。成立全省首个“数智执法中心”,突破传统执法模式,创新融合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多平台数据联动,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监管体系,例如常态化使用无人机开展立体巡查,发现环境问题94个;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平台,锁定裸土扬尘源53处;依托走航车实时检测及大数据智能分析,实现快速核查处置民生案件8件。同时,我们对企业实行“无事不扰”机制,利用“智慧化”监管,减少入企检查频次,1-7月入企检查次数下降50.6%,但执法精准度倍增,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0%,让违法者无所遁形,守法者安心经营。
通过分区管控划底线、审批改革提速度、智慧执法优环境,全市生态质量持续向好,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真正实现了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双赢”局面。
肖模喜:
场上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记者朋友如有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在发布会结束后同市生态环境局对接,进行深入采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