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登录 注册智能问答无障碍适老化
WWW.JLCITY.GOV.CN
桦甸市建强“人才编制池” 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日期:2025-11-11    来源:桦甸市
字号: 变大 变小
收藏 打印

近年来,桦甸市紧扣“四个发展定位”和“132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坚持以“人才编制池”建设为抓手,着力破解编制资源固化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推动编制资源由“静态分配”向“动态循环”转变,实现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统筹整合,盘活存量,让编制资源“流动起来”。坚持桦甸市“一盘棋”思想,着力破除编制“部门所有”的传统壁垒,构建起以桦甸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编办与人社协同联动、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在此框架下,科学制定《桦甸市人才专项编制周转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引进标准、规范运行流程、细化管理要求,合理核定“编制池”容量,统筹100个专项编制注入“人才编制池”,实行“专编专用、人走编收、循环使用”的动态管理模式,为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编制支撑。

按需引才,精准对接,让人才供给“适销对路”。聚焦桦甸市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定期摸排、动态更新”的人才需求预警机制,确保引才目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为此,专门指定桦甸市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专职负责“编制池”的管理与使用,切实提升引才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2024年以来,通过赴外“组团引才”、高层次人才专项招聘等渠道,成功为文旅、畜牧、经济、农业农村等重点产业,引进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等专业人才21名,有力支撑了黄金博物馆、120米射电雷达系统科普研学、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项目提速、产业升级注入人才动能。

一线淬炼,赋能成长,让人才价值“充分释放”。坚持把“使用即培养”作为人才成长的核心路径,积极构建引、用、育、留有机衔接的工作闭环机制。在人才使用上,严格遵循人岗相适原则,将集中引进的21名人才中的18人,优先选派至项目攻坚、招商引资等关键岗位,确保人才在实战中经受锻炼、发挥作用。同步实施“导师帮带”制度,为每位人才明确一名乡局级领导干部或业务骨干担任导师,通过“一人一策”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组织专项能力培训与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性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推动引进人才迅速进入角色,融入重点工作,为产业的持续发展赋能增效。

动态优化,科学评估,让管理机制“充满活力”。建立“能进能出、优进绌退”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编制池”运行效能与人才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体检评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季度调度3次、谈心谈话10余人次。根据评估结果和桦甸市发展重心变化,已动态调整人才岗位3人,安排5人进行跨领域岗位锻炼,对1个因人员调离空出的编制予以收回,形成了编制循环使用、人才优胜劣汰的健康生态。同时,将“编制池”管理成效纳入年度重点考核范畴,明确标准、压实责任,推动机制规范高效运行,有效激发引进人才的创新活力,确保其在关键岗位上切实发挥“尖兵”作用。



(责任编辑:张永平)
初审:刘力豪 复审:赵梅霞 终审:宋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站群导航
站群导航 |
县(市)区政府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州政府网站 |
各省市政府网站 |
国家部委网站 |
新闻媒体
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监委市委政法委市法院
市检察院
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州政府网站各省市政府网站
国家部委网站新闻媒体
联系电话:0432-65155806
本站流量: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吉公网安备:22020402000219号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05005864号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登录 注册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关闭适老化
WWW.JLCITY.GOV.CN
桦甸市建强“人才编制池” 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日期:2025-11-11    来源:桦甸市

近年来,桦甸市紧扣“四个发展定位”和“132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坚持以“人才编制池”建设为抓手,着力破解编制资源固化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推动编制资源由“静态分配”向“动态循环”转变,实现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统筹整合,盘活存量,让编制资源“流动起来”。坚持桦甸市“一盘棋”思想,着力破除编制“部门所有”的传统壁垒,构建起以桦甸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编办与人社协同联动、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在此框架下,科学制定《桦甸市人才专项编制周转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引进标准、规范运行流程、细化管理要求,合理核定“编制池”容量,统筹100个专项编制注入“人才编制池”,实行“专编专用、人走编收、循环使用”的动态管理模式,为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编制支撑。

按需引才,精准对接,让人才供给“适销对路”。聚焦桦甸市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定期摸排、动态更新”的人才需求预警机制,确保引才目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为此,专门指定桦甸市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专职负责“编制池”的管理与使用,切实提升引才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2024年以来,通过赴外“组团引才”、高层次人才专项招聘等渠道,成功为文旅、畜牧、经济、农业农村等重点产业,引进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等专业人才21名,有力支撑了黄金博物馆、120米射电雷达系统科普研学、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项目提速、产业升级注入人才动能。

一线淬炼,赋能成长,让人才价值“充分释放”。坚持把“使用即培养”作为人才成长的核心路径,积极构建引、用、育、留有机衔接的工作闭环机制。在人才使用上,严格遵循人岗相适原则,将集中引进的21名人才中的18人,优先选派至项目攻坚、招商引资等关键岗位,确保人才在实战中经受锻炼、发挥作用。同步实施“导师帮带”制度,为每位人才明确一名乡局级领导干部或业务骨干担任导师,通过“一人一策”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组织专项能力培训与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性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推动引进人才迅速进入角色,融入重点工作,为产业的持续发展赋能增效。

动态优化,科学评估,让管理机制“充满活力”。建立“能进能出、优进绌退”的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编制池”运行效能与人才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体检评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季度调度3次、谈心谈话10余人次。根据评估结果和桦甸市发展重心变化,已动态调整人才岗位3人,安排5人进行跨领域岗位锻炼,对1个因人员调离空出的编制予以收回,形成了编制循环使用、人才优胜劣汰的健康生态。同时,将“编制池”管理成效纳入年度重点考核范畴,明确标准、压实责任,推动机制规范高效运行,有效激发引进人才的创新活力,确保其在关键岗位上切实发挥“尖兵”作用。



(责任编辑:张永平)
初审:刘力豪 复审:赵梅霞 终审:宋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