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炙烤大地,但在吉林舒兰,比高温更炽热的是一条特色街区——舒兰鹅街。傍晚,这条850米长的街道便开启沸腾模式:霓虹灯映衬着憨态可掬的白鹅雕塑,人流在香气回荡的摊位间穿梭,直至凌晨方歇。这条鹅街繁华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舒兰白鹅全产业链的创新实践。
白鹅风味扎堆点燃烟火气
鹅街之“火”,先燃于舌尖之上。43辆特色小吃餐车与19家鹅主题店铺互补。夜晚,鹅街两侧店铺和餐车上灯光交织,宛如两条流动的美食丝带。铁锅炖大鹅热气升腾、烧烤浓香四溢与河南烩面的醇厚、广州潮汕煲的鲜美在此交融,27种餐饮风味汇成独有的舒兰味道。而以鹅为“媒”的特色美食成为这条美食银河中最璀璨的星辰。
“舒兰记忆火锅集市”里,业务主管贾营营不停地穿梭忙碌:“我们的鹅肉火锅选用本地养殖优质老鹅,肉质紧实鲜嫩。”顾客李佳慧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感慨:“这味道太好了,鹅肉筋道得很,每一口都是童年的记忆!”这方巧妙融合怀旧打卡与家乡风味的空间吸引了众多食客。
顺着人流前行,晚间的夜市更是烟火气息浓郁。市民坐在小板凳上,甩开疲惫撸串小吃,尽情品尝惬意的味道。面哥烤鹌鹑的摊位面积较去年扩大了一倍还多,摊位业主还在对面租赁经营了一处门市。
良好的餐饮秩序,当然也离不开舒兰市各部门的倾心保障。不久前,舒兰市南城街道联合该市商务局、应急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围绕消防、用电、燃气安全等重点领域,对夜市商户进行专项检查。这一常态化保障措施,让鹅街的“烟火气”更持续。“政府服务得好,生意做得安稳,这环境,谁不喜欢呢?”
白鹅文化焕新文艺体验
鹅街之“活”,在美食之外,更在文化创意中流淌生机。很多游客满足口腹之后,到鹅街看看“鹅城”文化也是重要选项。
到舒兰鹅街必须要去街上的舒兰文创工作室。非遗传承人纪艳蕊的工作台前,一幅幅鹅毛黏土画栩栩如生:她将舒兰白鹅优美的颈项曲线与水曲柳球黏土的可塑性相融合,让洁白的鹅毛在黏土基底上绽放艺术之花。“现在我已经和一些电商平台签约,要让舒兰白鹅文化飞向全国。”纪艳蕊轻抚着新作介绍。为了让她更安心创作,舒兰市还将她原有的60平方米工作室调整为120平方米。
在政策的扶持下,这种创新转化在隔壁“白翎羽绒”体验店得到产业呼应。吉林市白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原是位于法特镇的羽毛(绒)及其制品的销售企业。现在,随着舒兰白鹅产业日益壮大,公司的一条核心生产线已经进驻白鹅产业园区,其产品体验店也在舒兰鹅街布局发展。体验店经理张蕾抚摸着蓬松的鹅绒被:“去年入驻至今,羽绒制品销量突破300件。消费者特别指定要舒兰鹅绒,这是品牌效应的最好证明!”
白鹅街区链动百姓致富路
来自舒兰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舒兰鹅街自开业以来,总营收突破15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舒兰鹅街的蓬勃气象,绝非无源之水,其背后是舒兰市委、市政府围绕白鹅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精准布局。舒兰市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升级夜景亮化、增设景观小品、丰富文艺活动,将鹅街打造成业态丰富、商户向往、群众欢迎的城市地标。
吉林市游客赵晏辰提着酱鹅礼盒和鹅毛画,由衷感叹:“吃得香、玩得好、带得走,这一趟真值!”他的消费清单正是鹅街价值的有力展示,当多元消费层级被满足,当夜市舞台的歌声响起,这条街已超越美食集市的定义,成为产业赋能、文旅融合的县域经济样板。
更深远的影响也在产业链上下游铺展开来。如今,在舒兰市,白鹅全产业链上游养殖基地扩大至20个,年出栏白鹅50万羽。去年,舒兰市白鹅养殖总量达到1040万只,带动农户养殖增收近3亿元。吉鹅集团公司把一只白鹅分解出24个部位,开发出28个产品,连鹅翅鹅骨都能做成宠物钙粉。白鹅全产业链下游也延伸到文创、羽绒制品等领域。完整的产业链条支撑着舒兰鹅街浓郁的烟火气,初步实现了“兴一方产业、富一域百姓”的美好愿景,支撑延伸了“产业活、鹅街火”的生动实践。(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