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位于磐石市区以西20公里处的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草木葱茏。
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抗战年代,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先烈们,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这里也成为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
6月17日,记者走进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踏着当年东北抗联将士的足迹,穿行在深山密林间,重温那段用鲜血与信仰铸就的峥嵘岁月。
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脚下尽是湿滑的泥土,两旁是丛生的荆棘。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就是依托这样的地形,克服千难万险,与日寇展开殊死较量,用最简陋的武器和最炽热的信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
营房、地窨子、战斗工事……行走在红石砬子山区,能看到遍布山间的多处抗联遗迹。“这种依山而建的半地下营房,门高不足1.5米,内部阴暗潮湿,却曾挤住四五名战士。他们不仅要忍受恶劣的环境,还要随时准备战斗,可以想象抗联战士多么坚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忠实指向一处低矮的地窨子遗址说。
浸润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暗淡,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洗礼越发清晰。自2021年以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现代考古学的系统田野工作应用于革命历史遗迹,昔日抗联战士的生存状态与战斗场景愈发清晰可感。
王忠实说:“截至目前,在红石砬子山脉南北两侧十五道沟谷内,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可以确认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
目前,这些红色史实延展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的主要馆陈。“通过主题展板、历史照片、珍贵的出土文物和专业化的讲解服务,我们构建起立体化展陈体系,生动再现抗联战士的英勇事迹。”馆长李秋虹介绍,该馆一方面与吉林省博物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主题展览,同时与武汉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场馆展开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成立宣讲团,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业宣讲,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让东北抗联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这种创新型的‘请进来+走出去’传播模式,让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激励磐石人在新时代的奋斗中行稳致远。”
纪念英烈、致敬英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精神层面的自我洗礼。在磐石市有一所以杨靖宇将军的战友、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的名字命名的学校——红光中学,学校里建有一座占地300余平方米的李红光纪念馆。
1935年5月,李红光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5岁。“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李红光牺牲后,杨靖宇将军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把“红光”两字写入,让人不禁想起这位抗日民族英雄,激发起无穷的战斗力量。
“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时常引导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李红光,将会怎么做?”红光中学校长、李红光纪念馆馆长金日东表示,奋进新时代,学校教育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精神的责任更加重大。
“深埋一粒种,蔚然一片阴。”红光中学高一学生、李红光纪念馆第八批讲解员陈姝霏说,当讲解员的经历让她知道了更多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故事,受益匪浅,“我希望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在学习中更好运用这些知识,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而是迎难而上,争取更好结果”。
“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今天建设的如先辈所愿。”距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十几公里外的磐石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前身是原国有企业吉林明城钢铁总厂。2001年,企业改制成为磐石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目前,企业已达到年产110万吨铁、110万吨钢的产业规模,是集炼铁、炼钢、轧材于一体的综合型钢铁加工企业,是磐石市工业“三大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
依托磐石矿产资源不断壮大发展的磐石建龙,见证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转化。建厂23年来,磐石建龙累计实现产值近1300亿元,上缴税金近50亿元,是磐石市多年的纳税第一大户。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理念,先后直接安置就业3450余人,累计发放职工薪资、福利49亿元,通过引进上下游合作企业、拉动配套产业发展,间接带动社会就业约2万余人,充分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近年来,在‘5G+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下,我们主动破题,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磐石建龙工程设备处应用开发室主任辛宏波说,“目前,企业的数控中心、大数据监测体系等正在逐步建立完善。今年我们还将加大投入,围绕建龙集团向经营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数智化企业、美好企业的转型目标不断发力,全面推动规范化、绿色化、低碳化钢铁企业建设。”
磐石建龙的转型发展之路只是磐石市红色精神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突破的一个缩影:红色宣讲课堂上,生动的故事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一区三园”建设提速的鸣响发出经济发展的强音;“一村一品”让小产业从小变大,乡村振兴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
“我不会忘记我先辈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前赴后继,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胜利。”杨靖宇将军28岁的曾孙马铖明现任共青团磐石市委副书记,已无数次讲述曾爷爷的故事。“小时候,从家人的只言片语和书本中,我了解的曾祖父杨靖宇,只是一个模糊印象;寻访之路让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清晰起来,我深深感悟到,正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使他无怨无悔、视死如归。而这种精神,也鼓舞我沿着他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接续奋斗。”
如今,漫步磐石大地,东北抗联纪念设施巍然矗立,红色标识随处可见。从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到现在坚如磐石的千帆竞发,磐石市铭记历史,循着英雄的足迹,不断深挖用活辖区内的红色资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砥砺前行。(张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