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青翠,碧水入城,走在磐石市阜康大路上,一侧的磐石河上微风送来阵阵清凉。举目远眺,远山叠嶂;环顾四周,风景宜人。2021年开始改造施工的磐石河一期绿水长廊工程已经完成,让这一段街路无一处场景不美。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河道淤塞、污水乱排的城市痛点,如今变成了“万里蓝天白云游,碧水繁花无尽头”的休闲好去处。
“过去,磐石人很少会到这里的河边遛弯,因为环境太差了。”磐石市水利局副局长魏忠民回忆起来感慨良多,“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一条河涉及多部门,‘多龙治水’‘群龙无首’是河湖问题‘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磐石市河道堤防管理站负责人于智洋介绍说,随着生态一年比一年好,磐石人的日子也跟着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刚过去的端午节,磐石市迎来了大批旅客。很多人喜欢上了磐石的自然山水,约定下次还要来这里玩。”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卫生城”“全省‘文明村屯 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优秀县”——磐石市这幅新画卷,起笔于“一片林”,转承于“一条河”,落笔于“两山理念”。
2017年,磐石市成功入选全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这也成为“碧水入磐”的起笔。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综合整治,由此成为转型升级的推动之手。从2017年河长制建立启动到2020年9月,磐石市完成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71条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并于2022年底形成了“河长+河道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开启了“四长治河”新模式。
磐石市按照水环境治理“清单”,从推动水资源节约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全力打造幸福河湖。
“在水环境改善工作中,以往大多是采取应急性措施,忽略源头管理。联防联控机制的落实,让合力攻坚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成为治水常态。”魏忠民说,“以前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力的问题,如今得到了根本解决。”
以碱水河一期绿水长廊、磐石河一期绿水长廊等工程为开端的首批省级试点项目相继启动,不仅让磐石的山水更绿、更美,还将区域内的生态治理修复筑得更牢、更稳。
水环境治理不仅在城市,更在乡村。烟筒山镇官马新村是实践落地的一个样本。以前,该村不少村民不重视污水排放问题,生活污水随处排放,生态环境被污染,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村民的身体健康。绿水长廊项目启动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购置污水处理设备,建筑泵房及污水处理间,同时进行了沥青道路、排水沟、截水沟及配套装饰装修、园林景观及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村民们高兴地说:“污水不见了,生活变好了。”
于智洋介绍,目前,磐石市境内无黑臭水体,无劣五类水体。
新立水库利用绞吸式清淤船开展湿式清淤,是磐石市在水治理上始终把创新作为重要抓手的例证。磐石市水利局工作人员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帮助该水库制定《绞吸式挖泥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清淤操作流程。“通过133天的清淤实践,累计清出库底淤泥60000立方米。”
如今的新立水库,已从过去濒临降等报废的老旧水库,蝶变成在当地有名气的“铸诚湖湿地公园”。这一汪清水、一库碧波不仅吸引百姓游人的驻足观赏,更吸引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鹭和水獭在此栖息。
以磐石城区河流水环境改善及农村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磐石市“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及《磐石市绿水长廊规划方案设计(2021-2035年)》等制度性文件的落实,磐石市形成了以上率下、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局面,全面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共识、入脑入心,增强了全民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实践,书写了厚重答卷;时间,见证了美丽蝶变。
作为省级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磐石市为了实现“碧水入城”和“一河清水出城”,形成了“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生态文化+产业延伸”“生态旅游+复合产业”的“磐石模式”,也诠释了“增绿添金、借绿生金、促绿成金”转化的“新城路径”。
在磐石市三河矿业公司的山脚下,磐龙湖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描绘出这样一幅前景:围绕柳杨水库建设星级民宿、垂钓赛事中心、中草药种植基地、果蔬采摘基地、虾蟹养殖基地及配套游客中心、码头、栈道、咖啡厅、接待中心、候鸟栖息所……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以绿为底、点绿成金的精彩故事,正在磐石大地续写,一幅山更幽、水更清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