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初夏时节,走进五县(市)乡村,寻找振兴抓手与支点,同农民朋友一起体验“五大振兴”,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
产业振兴灵芝香飘共富路
5月14日,蛟河市黄松甸镇双山村。晨曦微露,这个靠着发展灵芝产业而远近闻名的小山村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发酵大棚里,灵芝菌椴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三轮车一辆挨着一辆。几名工人爬上“山”顶,开始往三轮车上搬运菌椴。种植大棚里,工人们有的在挖种植沟槽,有的往沟槽里摆放灵芝菌椴,各方面紧张有序。
双山村位于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脚下,双山河和义气河蜿蜒流过,昼夜温差10℃左右,成就了灵芝的最佳生长环境。“黄松甸灵芝”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个金字招牌是双山村人眼里致富的“金钥匙”,也是他们开拓市场的“敲门砖”。
近年来,双山村坚持提升品牌效益,全面推进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多元化,建成黄松甸镇最大的灵芝种植基地。在双山村的带动下,南顶子村和伟光村也积极发展灵芝产业,先后富了起来。
2022年,在黄松甸镇党委和政府协调下,双山村、南顶子村、伟光村联合成立黄松甸镇山村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3个产业薄弱村前河村、长青村、进步站村入股,共建双山村灵芝基地项目。
双山村党支部书记柳宝臣介绍,基地相继建成500栋灵芝大棚,灵芝种植面积达到20公顷。“项目走的是‘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经营之路,目前已现集群效应。”
“每个村以20万元村集体扶持资金入股,按股分红,最低分红资金为入股资金的8%~12%。我们种的是多粉芝,孢子粉的采收期较其他品种能多10余天。”长青村党支部书记王殿忠介绍,今年,合作社种植灵芝60万椴,预计孢子粉产量可达7.5万公斤,灵芝干品9万公斤,实现利润500万元。
再过一个星期,灵芝菌椴就全部下地了。基地不仅让村集体实现了增收,也为家门口的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一个月收入能有4500元。临时工每个小时15元,当天下班立即结算。”在基地打工的王秀红说,有四五百人常年在基地打工。
“共富之路才是光明大道!”柳宝臣说。
人才振兴能人带活兴山村
5月17日,走进舒兰市环城街道兴山村蔬菜大棚,热浪与蔬菜的清香扑面而来,但觉闷热与清爽在一刹那融合。棚内,兴山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光正带着村民采摘、打包。
平时,李世光要么在大棚里摘摘蔬菜,要么去村民直播间帮着打包,是个闲不住的人。在村民眼里,李世光不仅是个大忙人,更是一个大能人,在推动村子发展上“套路”很多:大棚菜和大地菜撞上了卖不上价,就建干菜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村里有空地了,就发展小菜园;村民家里有空地了,就养猪……作为村里的掌舵人,她不闲着,村子发展就不会停。
在大棚内,我们还遇上一个忙人——他或蹲在地上捏捏泥土,或查看温湿度表,或看看天气……李世光介绍“,他叫尹贵君,每天第一个进棚,最后一个离棚,是村里棚膜作物的百事通。”
“棚里蔬菜金贵,不靠农药就得靠人,温湿度控制不好菜会生病,土壤状况控制不好菜也会生病,这些处理不好,一棚菜就毁了。”尹贵君说。
“这是咱家种的黄瓜,皮是嘎嘎薄,上的都是农家肥,摘下来就可以吃的。”
另一栋大棚里,村民左慧敏蹲在地上,正用手机直播。播完棚内,她又走进生产车间,把镜头对准正一层报纸、一层蔬菜忙着打包的工人们……“小左可是我们村里的直播达人,摘野菜、干农活、做农家饭都是她的长项。她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一年直播带货能收入70多万元呢。”李世光说。
接着,我们走进村民刘辉的“实验室”。他正忙着把枯树枝、树叶等原料粉碎,与水混合并添加矿物质,再盖上稻草,一副“炼丹师”的模样“。这是发酵床的原料,过一阵村里就要开始养猪了,我要先试验试验,不能白学技术。”原来,为了发展种养循环养猪产业,前一段村里出资让刘辉去学技术。学成归来的刘辉成为兴山村第一个“技术型”猪倌,调配专门的猪饲料、预防和治疗猪病,都是他的技术活儿。
回到村口时,尹贵君又找到李世光说:“这两天天气冷,大棚晚上要早点关门,工人早点撤。我用烟熏把棚里温度再提一提,别把菜冻坏了。”
李世光一边冲尹贵君点头,一边对我们说:“村里人家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没技术学技术,这几年出了不少人才,村民共建才有了蒸蒸日上的兴山村。”
生态振兴山村山水喜相宜
5月9日,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天朗气清。在和煦的暖阳照耀下,这个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小村懒洋洋地张开了眼,迎接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小村多山,马屁股山是其中不显眼的一座,海拔不高。刚到山脚下,就有人迈不动步了,只见一棵又一棵的小叶芹在轻风中摇曳,登山便变成了采摘。
向导张忠全说:“五一期间,前来采摘山野菜的,每天都有五六百人,往前走,好东西还多着呢!”
山顶,可“仰观宇宙之大”,亦可“俯察品类之盛”:山生菜、刺五加、刺嫩芽……
荷青花开得正盛,仿佛一片黄色的海洋,“荷青花,我们都叫它大叶芹幌子,有它的地方,多有大叶芹生长。”
山下,即是近几年崛起的知名景区枫雪部落了。这里有钢筋水泥建起的仿古建筑,更有见缝插绿插花:数百棵红果树是景区初建时栽下的,如今已粗如儿臂,开着一簇一簇的白花;山坡地上,新开河村的村民们正在整地,64岁的李清录笑呵呵地说:“到了7月份,这里就是一片花海了。”
名峰生态度假村、森林慢谷,是新开河村域内的另外两个知名景区,与枫雪部落呈三角形分布,可谓山村生态“铁三角”。在名峰生态度假村,总经理郎立梅掰着手指头讲眼前的一座座青山:最高的那座就是吉林地区第二高峰肇大鸡山,大拇指山与之相邻,月老山、二拇指山、睡佛山、小拇指山顺次排开。青山莽莽,仿佛是她手心里的宝。
森林慢谷,老狼沟水库一潭碧水犹如一枚碧玉镶在山间,在每立方厘米富含1.2万个左右负氧离子的空气中,临水阅风,便足以让人醉矣!
走进这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眼前又是一亮:道路两侧,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青砖琉璃瓦的院墙干净肃然……省生态环境厅驻新开河村第一书记毕付冬说:“发展生态旅游,做好周边配套很重要。这两年,我们向上争取资金3950万元,全部用在了生态环境改善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新开河村建成‘两山’理论的实践基地。”
文化振兴满族村里“晒”文化
5月16日,永吉县金家满族乡伊勒门村村委会二楼的多功能活动室里,一名40来岁的男子正在手撕窗花,十几位游客围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
满族撕纸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正在撕窗花的是伊勒门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张树仁,他说:“伊勒门村是满族村,村民80%以上都是满族,很多村民都会满族撕纸。”
张树仁小时候常常看奶奶撕窗花,潜移默化间也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张树仁10来岁的女儿也学会满族撕纸。“村里有老师,村民、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学习、体验满族撕纸。”
旁边一张桌子上,摆着一摞红色撕纸,有窗花、百褔图、金鱼,各种图案,琳琅满目“。很多作品都是游客撕的。在这里,游客还可以体验书写满文,玩翻花绳游戏。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浓了。”伊勒门村满族博物馆解说员王惟娇说。
看王惟娇在“抢话”,张树仁明白,她是着急领大家参观博物馆了——那是她的阵地。
“欢迎大家来到伊勒门村满族博物馆!”身着满族旗袍的王惟娇光彩照人,开始用汉语和满语双语进行解说——村博物馆2019年建成,共设4个展区,藏品逾2000件,农耕文化展区的铧犁、扇车、扬掀等老式农具,全部由村民捐赠……
“去年以来,吉林市文旅升温,来咱小村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暴增。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超过7.5万人次。”
逛完村博物馆,来到村里的小广场上,王惟娇“解说”的兴致不减:农忙过后,广场里可就热闹了,天天都有百十号村民在这儿跳广场舞、扭大秧歌。舞蹈是村民自己编的,大秧歌是满族味儿的,有编蒜辫儿、卷白菜心、四面斗等各种阵型……
张树仁好不容易把话重新“抢”回来:“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咱们小村民风更淳朴了,村民更幸福了。
要说到活动精彩不精彩,大家还得眼见为实!”话里,是满满的骄傲;话外,是诚恳的邀约——看文化振兴,到伊勒门村!
组织振兴
永丰村的“红色引擎”
初夏时节,走进磐石市石嘴镇永丰村,天蓝水净草碧,一顶顶露营帐篷如同云朵飘落大地,不时传出欢声笑语……越变越美的永丰村成为城里人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原省级贫困村永丰村整合一二三产资源,成立村集体企业、建设“美丽村庄”、发展文旅产业……如今,村集体纯收入连续3年超过100万元,成为全省乡村振兴“千村示范”工程的示范村。
“谁不想自己的家乡变美,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富!”2021年12月担任永丰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张达说,“从贫困村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变化的关键在于村党支部的组织引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村要发展,就必须把党员、干部、村民拧成一股绳,形成人人出力成合力的局面。
刚过去的备春耕中,很多农户要操心农资采购、农田翻整这些事。而已经成为东北袜业永丰缝制分厂车间主任的刘艳并不用为这些事分心。“家里的土地都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了,不用操心春耕生产,每年还能得到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
永丰村耕地面积274公顷,人均1.9亩。为了发挥耕地较为连片、集中,适合规模化流转与专业种植的优势,2017年,村“两委”成员经过调研论证,与全体村民商议,达成共识后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永丰村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将全村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集中到合作社统一经营。仅此一项,2022年,村集体创收120万元,为村民分红31万元。
在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的引领下,与笨榨豆油厂、东北制衣厂等相呼应的“第二产业群”逐渐壮大,在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的同时,还提供130人的就业岗位,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集体收入增加后,永丰村2022年投入200万元,打造集研学、游玩、宿营、垂钓、美食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西餐厅、栈道、儿童游乐区,整村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2021年、2022年,永丰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坚持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因地制宜推行“1+N”党员网格化管理、“星级超市”等基层治理模式,永丰村走出了一条通过组织振兴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