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坚持“三化”统筹、实施“三动”战略,以全面开展“五项攻坚”为核心任务,破难题、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优势提升、民生改善”的积极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8亿元,增长14.3%(此数据为省认定的年度快报数据,增长速度为不变价,现价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6.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871.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8:49.8:39.4调整为10:50.5:39.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91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079.9美元。
地区生产总值表1:单位:亿元
注: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5.1亿元,增长27.5%;全市一般预算地方级收入完成101.9亿元,增长39.3%。全市面对减收增支的双重压力,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251.5亿元,增长17.7%。
民营经济
2011年,吉林市民营经济发展进步显著,超额完成省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连续第五年荣获省民营经济腾飞竞赛先进市称号。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326.2亿元,同比增长 35.9 %;实缴税金92.1亿元,同比增长50.5%,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已占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的37.6%,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47.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4%。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8587户,同比增长17.4%;个体工商业户达到22.4万户,同比增长11.2%;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96.4万人,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企业户数达到 2049户,增长19.8%。
市场价格
2011年,吉林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其中食品类上涨8.2%,烟酒类上涨6.1%,衣着类上涨5.8%,居住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表2:单位:%
2011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5.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9%。生产资料三大构成中,采掘工业类价格上涨6.6%;原料工业类价格上涨8.7%;加工工业类价格上涨2.1%。
农 业
2011年,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按市原口径统计粮食总产量突破5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按省认定数粮食总产量为36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2亿元,增长12.4%(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7.7%;大豆播种面积降低26.5%。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81.5亿元,增长20.4%。粮食总产量36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玉米247万吨,增长10%;大豆17万吨,降低19%。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69.1亿元,增长3.2%。各类规模饲养户(场)达到7.37万户,比上年增长1.9%。
全年渔业产值完成11.2亿元,增长11.9%。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3.82万吨,增长3.2%。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8.8亿元,增长27.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114公顷;有林地造林面积10817公顷;更新造林面积1303公顷;全年四旁植树151万株。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65亿元,增长56.7%。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3%。
工 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80.1亿元,同比增长37.9%。全年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8.3亿元,增长39.6%。工业产品销售率97.9%,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26.8亿元,增长8.2%。
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0.5%(可比价,下同)。其中:化工行业完成254亿元,增长21.9%;冶金行业完成83.9亿元,增长23.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71.1亿元,增长3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55亿元,增长24.6%;化纤行业完成16.4亿元,增长6.9%;食品行业完成15.2亿元,增长27.6%。
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93.2,同比提高34.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2%,提高2.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1.1%,提高2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7%,下降1.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8次/年,提高0.1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4%,下降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91275元/人,同比增加44596元/人。
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13.3亿元,增长34.1%,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1.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5.2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8.7亿元,增长26.9%。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342.5亿元,增长22.3%;农村投资完成156.2亿元,增长86.8%。在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6.2亿元,增长47.8%。
房屋施工面积283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47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3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62.2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3119项。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592项,新增固定资产1244.8亿元。国电吉林江南热电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5.2亿元,投资建设的江南热电火电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9亿元,本年完成6亿元;吉林市博海生化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8.7亿元,投资建设的年产6万吨环氧乙烷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5亿元,本年完成2.85亿元;吉林昊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5亿元,投资建设的核电主管道大型锻件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本年完成3.35亿元;吉林成大弘晟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57亿元,投资建设的油页岩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本年完成3.1亿元;吉林市万科滨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滨江新区一期计划总投资16亿元,本年完成16亿元。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能力表
表4:
招商引资
强力实施招商引资攻坚,“上争”成果显著扩大。2011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9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399.2亿元。全市当年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368项。2011年全市利用外资6.1亿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5.1%,同比增长40.1%。加大“上争”力度,成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争取国家和省各类财政资金109.5亿元。
国内贸易
2011年,吉林市消费品市场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大型商业集聚消费效应强势放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3.9亿元,同比增长17.5%。分地域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53.1亿元,同比增长18.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77.2亿元,增长16.2%;住宿业实现零售额7.1亿元,增长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5亿元,增长25.3%。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态势良好。2011年全市有进出口业绩企业达到195家,进出口商品达到840多种,与96个国家(地区)有经贸往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7031万美元,增长50.2%。其中出口57407万美元,增长4%。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实现8386万美元,增长10.1%。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8亿元,增长23.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77.6亿元,增长29.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8亿元,增长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2.3亿元,增长53.8%;其中外资到位5532.9万美元。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3亿元,同比增长28.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55.8亿元,同比增长33.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 亿元,同比增长3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28.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0.7亿元,增长54.5%,实际利用外资5670万美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运输量6792万吨,增长20.1%。货物周转量①1636726万吨公里,增长20.1%。全年旅客发送量10629万人次,增长2.9%。旅客发送周转量463665万人公里,增长4.9%。其中,公路461602万人公里,增长4.8%;水运2063万人公里,增长33.4%。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6.2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8.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5.4万辆,增长17.2%。民用轿车拥有量1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2.3万辆。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35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8%;电信业务总量28.2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2.1%。长途电话业务电路0.54万路;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46.2万户,增长5.8%;年末本地电话用户94.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4.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0.3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2.2万户;年末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0.22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9.5万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091.1公里;互联网用户51.2万户。
旅游业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催生旅游产业换代升级。2011年全市旅游在建项目55个,完成投资26.8亿元,其中,北大壶旅游度假区、吉林乌喇大型山水实景灯光演绎广场、佛手山文化公园、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养老新城等文化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依托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编制和完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生态游、民俗游等新产品。2011年先后推出了开江鱼美食节踏青品鱼线路;冬季温泉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文化探索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搭建节庆平台,展示四季特色旅游精品。雾凇冰雪节、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节、吉林国际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拉动经济效果突出。2011年末,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0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收入216.6亿元,同比增长31.9%。接待入境旅游者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创汇2431.8万美元,同比增长28.3%。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96.2亿元,比年初增加147.1亿元。其中: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466.1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本外币个人存款985.7亿元,比年初增加92.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41.1亿元,比年初增加130.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3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6.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30.8亿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财、寿险公司22家,其中财产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收入40.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1.8亿元;财险赔款金额3.9亿元,寿险给付金额3.6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 技
2011年,吉林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产值569亿元,新增产值16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2%;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重点支持的11个碳纤维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多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入产业化阶段,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和碳纤维制品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5400吨、818吨和150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全市共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0项,获得资金支持9150万元;共有32 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共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114项;吉林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53”培养扶助项目人选新增81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018件,授权量达到702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到3.8亿元,受益企业21户。
2011年,质检部门对全市727户食品生产企业共开展了5个专项整治和2个专项排查工作,4次代表我省接受国家食品安全检查,均已满分通过。全市已获得长白山人参等5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企业。2011年,完成了33类产品的检查工作,共计抽查578个批次,合格563个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为97.4%。
教 育
2011年,继续深化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由市教育局接收江北教育处所属学校15所,撤并农村中小学校25所。深入实施校舍新建续建、校舍安全等工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全面接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将重点高中指标生比例提高到65%。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活动。2011年,吉林市高考文、理科600分以上率均列全省第一。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吉林女子学校和省城市建设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职教示范校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市获奖牌数占全省奖牌总数的70%。继续实施“上岗技能无偿援助计划”,免费培训退伍士兵、下岗职工、贫困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100多人。
目前,全市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658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00所(不计校数)、幼儿教师6800名、在园儿童90066名;小学730所、小学教师21026名、小学生223664名;初中151所、初中教师13762名、初中生122503名;高中39所、高中教师7086名、高中生77576名;中等职业学校36所(含成人中专、职高、进修学校)、职校教师4467名、职校生58110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94名、特教学生1300名;驻吉高校8所、高校教师8162名、大学生(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133534名。
文 化
全年创排大型舞台动漫剧《水姑娘》等精品剧目23个。市歌舞团参加了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为代表的11台国家级大型演出。市歌舞团、市话剧团、戏曲剧团共完成各类演出542场。
全年组织开展6大类91场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举办了中国吉林市首届松花江彩灯文化节、第十三届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两个广场文化活动周以及大型广场舞蹈表演等活动。“北山揽胜”彩灯组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年举办松花江文化讲坛公益讲座51期。为全市儿童免费演出世界经典童话剧50场,为少年儿童免费放映电影50场,举办阳光公益数字影院活动50场。在全地区新建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送戏下乡129场。市博物馆等市直4家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2011年新闻出版部门全面履行政府监管和促进发展职能。“农家书屋”建设连续3年走在全省前列,全年共完成361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全部覆盖全市1384个村。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活动,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组织了七次 “扫黄打非”专项行动。2011年新闻出版业累计完成产值4.9亿元。
全市现有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7座;城市电影院4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17个;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各9套。截止2011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03%和96.73%,年播出时间分别为57892小时和65652小时。
2011年,全市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策划组织大型活动百余场,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1部,组织城乡免费公益电影放映5236场,为偏远地区农村居民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施517套。
卫 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人口183.5万,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196.1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34%,年度筹资总额为4.5亿元,共有177.8万人次受益。
2011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23所,其中:医院135所,包括三级甲等医院6所,三级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12所,二级乙等医院28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99所,门诊部95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1所,妇幼保健机构12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3所,诊所1179所,卫生所(医务室)17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4所,村卫生室1691所,护理站54所,其他机构1所。全市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72人,千人口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35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10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1313张,千人口床位数是4.92张。
体 育
深入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国字号”活动8项次,开展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全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圣火采集暨吉林赛区火炬传递活动、2011年中国吉林市“吉昊麟杯”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奖赛等活动,并开展风筝、象棋、围棋、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健身秧歌、冬泳、武术等赛事活动130余项次,直接参与活动人数约10万多人次。
竞技体育水平得到大力提高。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获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2枚。特别是在第7届亚冬会上我市冬季两项运动员王春丽获短距离7.5公里第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宋伟龙获得1000米冠军;国家级赛事获金牌13枚,银牌2枚。田径运动员王清林在七城会中勇夺3000米障碍金牌,取得我市金牌“零”的突破,并有多名队员参加了射击(射箭)、举重比赛,武术项目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向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培养输送的主力队员5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国十二冬会雪上赛区各项筹备工作。
体育产业不断壮大。2011年体育彩票销售2.6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新建供水管线37公里,对33栋住宅楼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自来水供水总量10271万立方米,其中销售量为696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全年处理10828万立方米,全年COD削减量2.42万吨。
完成了源源热电厂四期扩建和亿斯特能源有限公司扩建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增供热能力350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线292公里;取缔37座分散供热锅炉房,并网面积530万平方米;完成热计量改造面积382万平方米;供热总量2367万吉焦,其中:热水2330万吉焦,蒸汽37万吉焦。城区集中供热面积4918万平方米(含区域锅炉房供热面积)。
铺设天然气中低压管线、庭院管线87公里。新发展天然气用户22466户,解决遗留问题2537户。液化气供气总量4.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10644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17万户。
更新公交车辆100台。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72条,运营线路网长1023(单程)公里,运营车辆数915台,客运总量2.2亿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998辆。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433.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1万人,女性人口214.2万人。农业人口222.9万人,非农业人口210.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比上年减少0.0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3.31万人,死亡人口2.43万人,人口出生率7.64‰,死亡率5.61‰。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22%,提高0.23个百分点;一胎率达83.06%,提高1.37个百分点。
就 业
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96万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1.26万人。开展创业培训97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200万元,扶持3538名创业者,带动就业2.87万人,加强创业市场管理和服务,全市14个创业市场,共扶持 2312名就业困难人员成功创业,带动再就业1.1万人,使我市就业工作实现了从生存性民生向发展性民生的跨越。省人社厅、省政府分别在我市召开就业工作现场会和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现场会,创业市场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国家、省主流新闻媒体分别进行了宣传报道。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9.62元,增长15.5%;人均消费支出13506.18元,增长2.1%。城市恩格尔系数31.32%。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6.67台,电冰箱96.33台,洗衣机94.67台,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为63.67台和191部。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统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报数据为7980元,增长21%②。2011年底,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增加1.12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8.65平方米,增加1.04平方米。全市有17985户享受到了廉租住房补贴政策,有698户家庭住上了新分配的廉租住房。
截止2011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0.3万人,其中非公经济组织参保43.2万人,扩面新增3.5万人。实际缴费人员57万人,其中个人续保28.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9.8万人。
征缴养老保险费37.5亿元,其中清收欠费10.3亿元,续保人员征缴养老保险费13亿元。征缴失业保险费2.6亿元,其中清欠金额为3260万元。
离退休人数为39.3万人,新增退休5.4万人,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97.4%,离退休人员实际支付55.3亿元,当期拨付率100%。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042人,失业保险金发放率100%。
2011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33.79万人,比上年增长0.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1.65万人,比上年增长12%;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0.81万人,比上年增长5.8%。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94个。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431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43户,安置 2004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亿元,接受社会捐赠2481.9万元。
全市有308719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其中:城镇有16406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26667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 17991人享受到农村五保救助,低保保障资金达64594万元,其中:城镇低保支出46924万元,农村低保支出17670万元;保障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1742人;安置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1659人,保障离退休、退职人员 1127人,其中:本年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62人。登记管理社会团体664个,民办非企业432个,本年登记结婚33339对,离婚13053对,救助5796人次。
资源和环境
2011年,全市总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好于2级以上天数达到346天,比2010年增加10天,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松花湖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松花江吉林出境断面水质继续保持国家要求的三类水体标准。同时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削减指导性计划指标。
初步核算,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31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8%。其中规模工业煤炭消费量增长5.1%;原油消费量增长28.8%;电力消费量增长15.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8%。
四、主要问题
2011年,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双重矛盾制约,部分骨干企业对经济的持续贡献能力亟待提升,改善民生的压力还很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面临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
说明:①交通运输客货运量数据中不含铁路。
②为上报数,未经省统计局认定。
③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统计数。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8亿元,增长14.3%(此数据为省认定的年度快报数据,增长速度为不变价,现价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6.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871.2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8:49.8:39.4调整为10:50.5:39.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91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079.9美元。
地区生产总值表1:单位:亿元
2011年 | 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 | 2208 | 14.3 |
第一产业 | 220.3 | 5.1 |
第二产业 | 1116.5 | 17.8 |
工业 | 958.4 | 18.6 |
建筑业 | 158.1 | 12.7 |
第三产业 | 871.2 | 12.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66.9 | 14.2 |
批发和零售业 | 156.1 | 13.6 |
住宿和餐饮业 | 48.3 | 9.8 |
金融业 | 49.1 | 5.4 |
房地产业 | 86.7 | 18.8 |
其他服务业 | 364.1 | 11.0 |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5.1亿元,增长27.5%;全市一般预算地方级收入完成101.9亿元,增长39.3%。全市面对减收增支的双重压力,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251.5亿元,增长17.7%。
民营经济
2011年,吉林市民营经济发展进步显著,超额完成省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连续第五年荣获省民营经济腾飞竞赛先进市称号。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326.2亿元,同比增长 35.9 %;实缴税金92.1亿元,同比增长50.5%,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已占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的37.6%,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47.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4%。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8587户,同比增长17.4%;个体工商业户达到22.4万户,同比增长11.2%;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96.4万人,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企业户数达到 2049户,增长19.8%。
市场价格
2011年,吉林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其中食品类上涨8.2%,烟酒类上涨6.1%,衣着类上涨5.8%,居住类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表2:单位:%
2010年 | 2011年 |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3.5 | 104.8 |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 100.7 | 103.2 |
消费品价格指数 | 104.6 | 105.4 |
食品 | 107.7 | 108.2 |
烟酒 | 103.2 | 106.1 |
衣着 | 102.7 | 105.8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0.0 | 105.1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2.4 | 103.8 |
交通和通信 | 99.3 | 100.5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0.7 | 99.4 |
居住 | 102.8 | 105.7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4.0 | 105.3 |
农 业
2011年,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按市原口径统计粮食总产量突破5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按省认定数粮食总产量为36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2亿元,增长12.4%(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7.7%;大豆播种面积降低26.5%。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81.5亿元,增长20.4%。粮食总产量36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其中:玉米247万吨,增长10%;大豆17万吨,降低19%。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69.1亿元,增长3.2%。各类规模饲养户(场)达到7.37万户,比上年增长1.9%。
全年渔业产值完成11.2亿元,增长11.9%。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3.82万吨,增长3.2%。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8.8亿元,增长27.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114公顷;有林地造林面积10817公顷;更新造林面积1303公顷;全年四旁植树151万株。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65亿元,增长56.7%。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3%。
工 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80.1亿元,同比增长37.9%。全年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8.3亿元,增长39.6%。工业产品销售率97.9%,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26.8亿元,增长8.2%。
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0.5%(可比价,下同)。其中:化工行业完成254亿元,增长21.9%;冶金行业完成83.9亿元,增长23.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71.1亿元,增长3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55亿元,增长24.6%;化纤行业完成16.4亿元,增长6.9%;食品行业完成15.2亿元,增长27.6%。
全市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93.2,同比提高34.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4.2%,提高2.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1.1%,提高27.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7%,下降1.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8次/年,提高0.1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4%,下降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91275元/人,同比增加44596元/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 |||
表3: | |||
产品 | 单位 | 2011年 | 增长% |
汽车 | 万辆 | 12 | -20.33 |
液化石油气 | 吨 | 324085 | 93.59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142.0 | -2.58 |
水泥 | 万吨 | 663.1 | 28.96 |
原煤 | 万吨 | 677.1 | 18.07 |
钢材 | 万吨 | 263 | 52.35 |
铁合金 | 万吨 | 49.0 | 19.15 |
生铁 | 万吨 | 252.4 | 122.7 |
石墨及碳素制品 | 万吨 | 21.8 | 16.88 |
化学纤维 | 万吨 | 26.1 | 5.79 |
原油加工量 | 万吨 | 914.1 | 26.19 |
汽油 | 万吨 | 159.0 | 23.68 |
柴油 | 万吨 | 380.1 | 31.86 |
乙烯 | 万吨 | 80.5 | -3.42 |
合成氨 | 万吨 | 27.8 | 6.09 |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13.3亿元,增长34.1%,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1.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5.2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8.7亿元,增长26.9%。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342.5亿元,增长22.3%;农村投资完成156.2亿元,增长86.8%。在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6.2亿元,增长47.8%。
房屋施工面积283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47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35.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62.2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3119项。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592项,新增固定资产1244.8亿元。国电吉林江南热电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5.2亿元,投资建设的江南热电火电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9亿元,本年完成6亿元;吉林市博海生化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8.7亿元,投资建设的年产6万吨环氧乙烷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5亿元,本年完成2.85亿元;吉林昊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5亿元,投资建设的核电主管道大型锻件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本年完成3.35亿元;吉林成大弘晟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57亿元,投资建设的油页岩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本年完成3.1亿元;吉林市万科滨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滨江新区一期计划总投资16亿元,本年完成16亿元。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能力表
表4: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建设规模 | 本年施工规模 | 本年新开工 | 累计生产能力(或效益) | 本年新增 |
原煤开采 | 万吨/年 | 30 | 30 | |||
新建铁路里程 | 公里 | 20 | 20 | 20 | 20 | 20 |
轿车制造 | 辆/年 | 100000 | 100000 | |||
水泥 | 万吨/年 | 162 | 162 | 100 | 62 | 62 |
润滑油(综合能力) | 万吨/年 | 0.1 | 0.1 | 0.1 | 0.1 | 0.1 |
水力发电 | 万千瓦 | 9.88 | 9.88 | 4.8 | 5.18 | 5.18 |
火力发电 | 万千瓦 | 33 | 33 | |||
其他发电 | 万千瓦 | 3 | 3 | 3 | 3 | 3 |
铅锌采矿(原矿) | 万吨/年 | 10 | 10 | 10 | 10 | 10 |
(1)处理原矿 | 万吨/年 | 10 | 10 | 10 | 10 | 10 |
(2)铅含量 | 吨/年 | 4900 | 4900 | 4900 | 4900 | 4900 |
(3)锌含量 | 吨/年 | 4900 | 4900 | 4900 | 4900 | 4900 |
氮肥 | 吨/年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 万吨/年 | 20.83 | 20.83 | 0.83 | 0.83 | 0.83 |
新建高速铁路里程 | 公里 | 114 | 114 | 114 | ||
新建公路 | 公里 | 163.5 | 163.5 | 163.5 | 163.5 | 163.5 |
其中:高速公路 | 公里 | 163.5 | 163.5 | 163.5 | 163.5 | 163.5 |
强力实施招商引资攻坚,“上争”成果显著扩大。2011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9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399.2亿元。全市当年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368项。2011年全市利用外资6.1亿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5.1%,同比增长40.1%。加大“上争”力度,成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争取国家和省各类财政资金109.5亿元。
国内贸易
2011年,吉林市消费品市场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大型商业集聚消费效应强势放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3.9亿元,同比增长17.5%。分地域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53.1亿元,同比增长18.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77.2亿元,增长16.2%;住宿业实现零售额7.1亿元,增长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5亿元,增长25.3%。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态势良好。2011年全市有进出口业绩企业达到195家,进出口商品达到840多种,与96个国家(地区)有经贸往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7031万美元,增长50.2%。其中出口57407万美元,增长4%。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实现8386万美元,增长10.1%。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8亿元,增长23.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77.6亿元,增长29.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8亿元,增长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2.3亿元,增长53.8%;其中外资到位5532.9万美元。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3亿元,同比增长28.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55.8亿元,同比增长33.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 亿元,同比增长3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28.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0.7亿元,增长54.5%,实际利用外资5670万美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物运输量6792万吨,增长20.1%。货物周转量①1636726万吨公里,增长20.1%。全年旅客发送量10629万人次,增长2.9%。旅客发送周转量463665万人公里,增长4.9%。其中,公路461602万人公里,增长4.8%;水运2063万人公里,增长33.4%。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6.2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8.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5.4万辆,增长17.2%。民用轿车拥有量1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2.3万辆。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35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8%;电信业务总量28.2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2.1%。长途电话业务电路0.54万路;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46.2万户,增长5.8%;年末本地电话用户94.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4.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0.3万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72.2万户;年末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0.22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9.5万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091.1公里;互联网用户51.2万户。
旅游业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催生旅游产业换代升级。2011年全市旅游在建项目55个,完成投资26.8亿元,其中,北大壶旅游度假区、吉林乌喇大型山水实景灯光演绎广场、佛手山文化公园、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养老新城等文化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依托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编制和完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生态游、民俗游等新产品。2011年先后推出了开江鱼美食节踏青品鱼线路;冬季温泉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文化探索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搭建节庆平台,展示四季特色旅游精品。雾凇冰雪节、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节、吉林国际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拉动经济效果突出。2011年末,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0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收入216.6亿元,同比增长31.9%。接待入境旅游者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创汇2431.8万美元,同比增长28.3%。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96.2亿元,比年初增加147.1亿元。其中: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466.1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本外币个人存款985.7亿元,比年初增加92.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41.1亿元,比年初增加130.6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3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6.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30.8亿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财、寿险公司22家,其中财产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收入40.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1.8亿元;财险赔款金额3.9亿元,寿险给付金额3.6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 技
2011年,吉林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产值569亿元,新增产值16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2%;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重点支持的11个碳纤维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多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入产业化阶段,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和碳纤维制品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5400吨、818吨和150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全市共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0项,获得资金支持9150万元;共有32 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共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114项;吉林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53”培养扶助项目人选新增81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018件,授权量达到702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到3.8亿元,受益企业21户。
2011年,质检部门对全市727户食品生产企业共开展了5个专项整治和2个专项排查工作,4次代表我省接受国家食品安全检查,均已满分通过。全市已获得长白山人参等5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企业。2011年,完成了33类产品的检查工作,共计抽查578个批次,合格563个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为97.4%。
教 育
2011年,继续深化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由市教育局接收江北教育处所属学校15所,撤并农村中小学校25所。深入实施校舍新建续建、校舍安全等工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全面接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将重点高中指标生比例提高到65%。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活动。2011年,吉林市高考文、理科600分以上率均列全省第一。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吉林女子学校和省城市建设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职教示范校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市获奖牌数占全省奖牌总数的70%。继续实施“上岗技能无偿援助计划”,免费培训退伍士兵、下岗职工、贫困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100多人。
目前,全市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658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00所(不计校数)、幼儿教师6800名、在园儿童90066名;小学730所、小学教师21026名、小学生223664名;初中151所、初中教师13762名、初中生122503名;高中39所、高中教师7086名、高中生77576名;中等职业学校36所(含成人中专、职高、进修学校)、职校教师4467名、职校生58110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94名、特教学生1300名;驻吉高校8所、高校教师8162名、大学生(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133534名。
文 化
全年创排大型舞台动漫剧《水姑娘》等精品剧目23个。市歌舞团参加了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为代表的11台国家级大型演出。市歌舞团、市话剧团、戏曲剧团共完成各类演出542场。
全年组织开展6大类91场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举办了中国吉林市首届松花江彩灯文化节、第十三届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两个广场文化活动周以及大型广场舞蹈表演等活动。“北山揽胜”彩灯组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年举办松花江文化讲坛公益讲座51期。为全市儿童免费演出世界经典童话剧50场,为少年儿童免费放映电影50场,举办阳光公益数字影院活动50场。在全地区新建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送戏下乡129场。市博物馆等市直4家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2011年新闻出版部门全面履行政府监管和促进发展职能。“农家书屋”建设连续3年走在全省前列,全年共完成361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全部覆盖全市1384个村。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活动,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组织了七次 “扫黄打非”专项行动。2011年新闻出版业累计完成产值4.9亿元。
全市现有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7座;城市电影院4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17个;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各9套。截止2011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03%和96.73%,年播出时间分别为57892小时和65652小时。
2011年,全市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策划组织大型活动百余场,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1部,组织城乡免费公益电影放映5236场,为偏远地区农村居民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施517套。
卫 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人口183.5万,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196.1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34%,年度筹资总额为4.5亿元,共有177.8万人次受益。
2011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23所,其中:医院135所,包括三级甲等医院6所,三级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12所,二级乙等医院28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99所,门诊部95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1所,妇幼保健机构12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所2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3所,诊所1179所,卫生所(医务室)17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4所,村卫生室1691所,护理站54所,其他机构1所。全市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72人,千人口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35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10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1313张,千人口床位数是4.92张。
体 育
深入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国字号”活动8项次,开展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全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圣火采集暨吉林赛区火炬传递活动、2011年中国吉林市“吉昊麟杯”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奖赛等活动,并开展风筝、象棋、围棋、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健身秧歌、冬泳、武术等赛事活动130余项次,直接参与活动人数约10万多人次。
竞技体育水平得到大力提高。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获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2枚。特别是在第7届亚冬会上我市冬季两项运动员王春丽获短距离7.5公里第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宋伟龙获得1000米冠军;国家级赛事获金牌13枚,银牌2枚。田径运动员王清林在七城会中勇夺3000米障碍金牌,取得我市金牌“零”的突破,并有多名队员参加了射击(射箭)、举重比赛,武术项目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向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培养输送的主力队员5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国十二冬会雪上赛区各项筹备工作。
体育产业不断壮大。2011年体育彩票销售2.6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新建供水管线37公里,对33栋住宅楼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自来水供水总量10271万立方米,其中销售量为696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全年处理10828万立方米,全年COD削减量2.42万吨。
完成了源源热电厂四期扩建和亿斯特能源有限公司扩建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增供热能力350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线292公里;取缔37座分散供热锅炉房,并网面积530万平方米;完成热计量改造面积382万平方米;供热总量2367万吉焦,其中:热水2330万吉焦,蒸汽37万吉焦。城区集中供热面积4918万平方米(含区域锅炉房供热面积)。
铺设天然气中低压管线、庭院管线87公里。新发展天然气用户22466户,解决遗留问题2537户。液化气供气总量4.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10644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17万户。
更新公交车辆100台。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72条,运营线路网长1023(单程)公里,运营车辆数915台,客运总量2.2亿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998辆。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433.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9.1万人,女性人口214.2万人。农业人口222.9万人,非农业人口210.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比上年减少0.0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3.31万人,死亡人口2.43万人,人口出生率7.64‰,死亡率5.61‰。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22%,提高0.23个百分点;一胎率达83.06%,提高1.37个百分点。
就 业
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96万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1.26万人。开展创业培训97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200万元,扶持3538名创业者,带动就业2.87万人,加强创业市场管理和服务,全市14个创业市场,共扶持 2312名就业困难人员成功创业,带动再就业1.1万人,使我市就业工作实现了从生存性民生向发展性民生的跨越。省人社厅、省政府分别在我市召开就业工作现场会和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现场会,创业市场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国家、省主流新闻媒体分别进行了宣传报道。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9.62元,增长15.5%;人均消费支出13506.18元,增长2.1%。城市恩格尔系数31.32%。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6.67台,电冰箱96.33台,洗衣机94.67台,家用电脑、移动电话分别为63.67台和191部。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统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报数据为7980元,增长21%②。2011年底,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增加1.12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8.65平方米,增加1.04平方米。全市有17985户享受到了廉租住房补贴政策,有698户家庭住上了新分配的廉租住房。
截止2011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0.3万人,其中非公经济组织参保43.2万人,扩面新增3.5万人。实际缴费人员57万人,其中个人续保28.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9.8万人。
征缴养老保险费37.5亿元,其中清收欠费10.3亿元,续保人员征缴养老保险费13亿元。征缴失业保险费2.6亿元,其中清欠金额为3260万元。
离退休人数为39.3万人,新增退休5.4万人,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97.4%,离退休人员实际支付55.3亿元,当期拨付率100%。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042人,失业保险金发放率100%。
2011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33.79万人,比上年增长0.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1.65万人,比上年增长12%;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0.81万人,比上年增长5.8%。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94个。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431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43户,安置 2004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亿元,接受社会捐赠2481.9万元。
全市有308719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其中:城镇有164061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26667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 17991人享受到农村五保救助,低保保障资金达64594万元,其中:城镇低保支出46924万元,农村低保支出17670万元;保障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1742人;安置退役士兵和复员干部1659人,保障离退休、退职人员 1127人,其中:本年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62人。登记管理社会团体664个,民办非企业432个,本年登记结婚33339对,离婚13053对,救助5796人次。
资源和环境
2011年,全市总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好于2级以上天数达到346天,比2010年增加10天,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及松花湖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松花江吉林出境断面水质继续保持国家要求的三类水体标准。同时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削减指导性计划指标。
初步核算,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31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8%。其中规模工业煤炭消费量增长5.1%;原油消费量增长28.8%;电力消费量增长15.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8%。
四、主要问题
2011年,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双重矛盾制约,部分骨干企业对经济的持续贡献能力亟待提升,改善民生的压力还很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面临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
说明:①交通运输客货运量数据中不含铁路。
②为上报数,未经省统计局认定。
③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统计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