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登录 注册智能问答无障碍适老化
WWW.JLCITY.GOV.CN
吉林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日期:2012-02-15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字号: 变大 变小
收藏 打印
  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探索性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国企改革脱困、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胜利地完成“九五”计划,并为“十五”时期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全市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8.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1.3%。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29元。
  财政收支
  2000年,市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8.1亿元,与上年持平。体制留用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地区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33.6亿元,为年计划的92.9%,完成了省调后的建议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基本消化了历年积累的“两税”超缴。扣除这个因素,增长5%左右。全地区一般预算体制留用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0.7%。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0年我市市区一般预算支出为17.1亿元(另有挂帐1.3亿元,其中市本级0.89亿元),为预算的96.2%,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7%。
  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1亿元,为汇总预算的96.9%,比上年增长1.0%。
  结构调整
  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8:36.6:45.6发展为2000年的16.2:39.5:44.3。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公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正积极推进。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占7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28.5%上升到2000年的30.0%。
  国企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国有企业脱困面达到67%。截止到2000年末,市属187户国有中小型应改制企业中,有141户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75.4%。在完成改制的企业中,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的13户,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73户,改为股份合作制的21户,出售19户,兼并和租赁15户。全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479户,亏损企业有126户,亏损面为26.3%,比去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6亿元,下降54.4%。列入省考核的56户脱困企业中33户盈利,23户亏损,亏损面为41%。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显著,成为新的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有效载体。各级各类开发区完善管理体制,全新运行机制,大批项目开工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市级以上的开发区实现GDP91.3亿元,增长25%。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环境,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亿元,增长34.1%;出口创汇额3600万美元。全口径技工贸总收入201亿元,增长33.1%。全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增长17.1%,实行了二次创业目标;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规划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进区企业150户,化纤2600吨,长丝建成投产,娃哈哈等一批较大项目相继开工,新批准的8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进入建设的前期工作。
  市场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3.7%,衣着类上升0.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0.8%;医疗保健类上升0.3%;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5.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0%;居住类上升8.5%;服务项目类上升0.4%。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8%。
  农业
  全市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工作取得成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万公顷,下降4.2%。其中玉米面积减少3.2万公顷,下降17.7%;大豆面积增加1.5万公顷,增长26.9%;水稻减少0.06万公顷,下降0.5%。经济作物面积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4万公顷,增长67.6%,主要是油料和甜菜增幅较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年粮食总产量245.7万吨,比上年下降6.0%。
  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普遍增强。全市按合同种植养殖占农产品销售总额近30%。订单总销售额达到21.6亿元。牧业订单金额达2.1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5%。
  畜牧业和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猪牛羊肉产量达到32.3万吨,增长10.2%;牛奶产量3.2万吨,增长22.4%;全年渔业完成产值1.9亿元,增长15.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96万吨,增长14.0%。
  林业工作保持发展势头,林业开发与资源保护全面推进。2000年,林业产值完成1.4亿元,增长39.3%。当年完成造林面积9753公顷,比上年增长48.9%;迹地更新面积(包括低产林改造)3465公顷,下降39.4%;全年四旁植树215万株,连续保持2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增长24.9%;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4亿元,增长20.2%
  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55%。以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
  200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重工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29.7%;轻工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16.6%。工业企业面向市场以销定产,产销衔接水平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85%,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18亿元,比上年扭亏增盈13.5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实现利润5.3亿元,比上年扭亏增盈13.2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2.4亿元,比上年扭亏增盈11.1亿元。
  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开发新产品49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4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 4.4%。化工、汽车、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年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8.8%。汽车产量达到4万辆,增长110%;白酒产量达7107吨,增长85%;化纤产量达12.8万吨,增长12%;合成纤维单体增长4.3倍;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71.9%;无缝钢管增长37.7%。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77.19%,比上年提高22.4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4.68%,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02.7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6.4%,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54%,比上年提高4.32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0.2%。预计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4.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全年施工工程1806个,其中投标工程806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44.6%。建筑施工面积41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1万平方米,增长1.7%;    竣工面积248.0万平方米,增加3.6万平方米,增长1.5%。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全年完成增加值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39047万公里,比上年下降4.9%,其中,铁路运输583400万吨公里,下降4.5%;公路运输55584万吨公里,增长2.7%;水路运输39万吨公里,下降20.0%;民用航空运输24万吨公里,下降4.0%。全年旅客发送量3205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2%。其中,铁路230600万人公里,增长2.5%;公路84298万人公里,增长2.0%;水运350万人公里,下降10.0%;民用航空5266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1%。
  邮电通信业发展加快,现代化通信能力快速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6亿元,下降0.2%;电信业务总量3.58亿元,增长15.9%;移动电话业务总量9.7亿元,增长71.9%。全市光缆电路达1.4万路,增长197.3%;长途业务电路达1.6万路,增长83.2%;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1.4万门,增长18.6%;电话用户数达到34.1万户,增长11.5%。其中,住宅电话30.1万户,增长14.6%。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6.87万户。邮电系统注册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3664户,比上年增长48.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在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下,努力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4.1亿元,比上年增长5.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它投资完成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集体投资完成3.1亿元,比上年下降44.8%。
  商品住宅销售旺盛,个人购房十分踊跃。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0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57亿元。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6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90.0%。
  2000年,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如哈达电厂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5亿元、吉林电业局城网改造完成投资3.5亿元、龙鼎集团长白野生资源深加工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
  国内贸易
  全市加大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力度,围绕住宅、汽车、非义务教育、旅游等城乡消费热点,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和规模,清理各种抑制消费政策,努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实现了消费的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0.9%。分城乡看,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发展,城市零售额134.8亿元,增长2.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6.7亿元,增长77.3%。分行业看,全年餐饮业零售额24.3亿元,增长12.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4.9亿元,增长7.6%;其它行业零售额12.3亿元,增长16.9%。2000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8.5%。
  市场体系得到完善。2000年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33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89个、生产资料市场23个、生产要素市场21个;市场成交额达159.8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48.1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9.8亿元、生产要素市场成交101.9亿元。
  对外经济
  据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统计,全市出口创汇完成2亿美元,增长9.3%。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增长8.6%,出口供货额2.5亿美元;完成合同外资1.2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000万美元,增长10.2%。全年全市完成劳务输出10800人,增长176.9%
  旅游业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据旅游局统计,全年我市共接待旅游者450.2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8.5万人次,海外旅游者1.7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34亿元人民币,创汇1829.27万美元,(含小额旅游贸易出口),其中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汇的27.4%,旅游业务总收入占本市GDP3.96%。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合理运用国家各项金融调控政策,支持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6.3亿元,比年初增加39.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5.3亿元,增加7.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7.6亿元,增加2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4.3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89.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6.2亿元。全年银行累计现金总收入975.0亿元;累计现金总支出1021.5亿元。全年货币收支相抵净投放46.5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7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0.52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53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2000年,全市登记的科研成果9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5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1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1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23项。工业成果25项,农业成果8项,医药卫生成果38项,软科学成果5项,林业成果7项,畜牧成果7项。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4.35%。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技术市场不断壮大。2000年末,全市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达1153个,从业人员2.0万人。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45份,技术贸易成交额达到1.37亿元,比上年增长8.7%。
  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成效,全年行政处罚假冒、伪劣产品案件2037件。
  教育
  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全年高等中学21所,完中(高中、初中)35所,在校学生45586人;普通中学200所,在校学生20310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小学1509所,在校学生3765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7%;幼儿园816所,在园儿童79258人;全市有各级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达1001人。
  文化
  文化事业改革平衡推进。2000年末,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个,影剧院15个,文化艺术(站)89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书量达到169万册,博物馆3个,文物藏品15231件。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显著。2000年,全市有广播电台6座,中短波发射机和调频发射台9座,每日播出节目9套,播音时间达到117小时33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82%;电视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每天播出节目6套,每周播出时间达到428小时30分,电视人口覆盖率95.65%。
  新闻出版业日趋完善,丰富了江城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市共有24家单位公开发行报刊、杂志,全年出版各类杂志140万册;发行报纸23万份。
  卫生
  卫生事业改革进展顺利,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0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80个,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8万人,医疗床位1.7万张。
  体育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0年我市共举办各企事业运动会近50次,参加人数7万人。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0枚、银牌7枚、铜牌3枚。在省以上比赛中获金牌58枚、银牌46枚、铜牌44枚。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1.7%。
  我市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全市有组织的晨晚练活动站120个,自发活动站近100个,参加活动人数达45万人,活动项目共50余项。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达431.7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0‰,比上年上升0.48个千分点。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23.3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增长0.04%;非农业人口208.4万人,增加3.6万人,增长0.8%。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9万人,死亡人口2.9万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6.7‰。市区总人口179.3万人,增加46.9万人,增长26.8%。其中农业人口54.9万人,比上年增加30.7万人,增长1.3倍;非农业人口124.4万人,比上年增加6.2万人,增长5.2%。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5.85%,一胎率达89.05%。
  生活与保障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9.2亿元,比上年下降8.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856元,比上年增长8%。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5元,比上年增长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人均消费性支出4458元,比上年增长11.1%。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40元,比上年上升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9元,上升0.6%。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8.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  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8.04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全年参加养老保险企业户数为1356户,其中,省级统筹946户,集体企业401户;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为27.5万人。其中,省级统筹为23万人,集体企业为4.5万人。享受救济待遇人数为3.1万人,救济金支出为4426万元。全年离退休职工9.7万人,其中省统筹7.4万人,集体企业2.3万人;支付离退休工资5.2亿元,补发拖欠养老金3737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在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个,拥有床位760张,收养649人。农村敬老院114个,收养孤寡老人3922名,使他们老有所养。到2000年末,城市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797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276户,共安置4126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5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2万元,接收社会捐赠129万元。
  2000年,全市有20582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全市救济资金达到1883.1万元,其中城镇1581万元,农村302.1万元。
  环境保护
  我市环境质量继续有所改善,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城区TSP年均值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分别达到0.43毫克/立方米和6.13毫克/升,比上年下降了2.3%和2.5%;主要污染防治指标工业污水处理率、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分别达到83.1%、83.86%、75%,比上年提高了0.11、3.4、1.5个百分点。
  2000年吉林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市396户企业有390户达标,达标率达到98.2%,高于85%的目标。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继续保持100%。排污收费稳定增长,全市总收费额达3283万元。污染防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占全市GDP的1%。引进日本政府贷款建设的污水治理工程已开工,第一批材料款560万元已到位,铺设污水管线7345米。环保产业有新发展,实现产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四、主要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国企整体脱困还要走一段路程;财政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幅度;社会就业和扶贫解困的压力仍比较大;在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较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站群导航
站群导航 |
县(市)区政府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州政府网站 |
各省市政府网站 |
国家部委网站 |
新闻媒体
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监委吉林市长安网市法院
市检察院
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州政府网站各省市政府网站
国家部委网站新闻媒体
联系电话:0432-65155806
本站流量: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标识码:2202000006
吉公网安备:22020402000219号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05005864号
版权所有:吉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登录 注册智能问答无障碍浏览关闭适老化
WWW.JLCITY.GOV.CN
吉林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日期:2012-02-15    来源:吉林市人民政府
  200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探索性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国企改革脱困、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胜利地完成“九五”计划,并为“十五”时期跨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全市经济总量扩大,综合实力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8.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1.3%。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29元。
  财政收支
  2000年,市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8.1亿元,与上年持平。体制留用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地区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33.6亿元,为年计划的92.9%,完成了省调后的建议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基本消化了历年积累的“两税”超缴。扣除这个因素,增长5%左右。全地区一般预算体制留用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0.7%。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0年我市市区一般预算支出为17.1亿元(另有挂帐1.3亿元,其中市本级0.89亿元),为预算的96.2%,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7%。
  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1亿元,为汇总预算的96.9%,比上年增长1.0%。
  结构调整
  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8:36.6:45.6发展为2000年的16.2:39.5:44.3。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公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正积极推进。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占7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28.5%上升到2000年的30.0%。
  国企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国有企业脱困面达到67%。截止到2000年末,市属187户国有中小型应改制企业中,有141户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75.4%。在完成改制的企业中,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的13户,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73户,改为股份合作制的21户,出售19户,兼并和租赁15户。全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479户,亏损企业有126户,亏损面为26.3%,比去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6亿元,下降54.4%。列入省考核的56户脱困企业中33户盈利,23户亏损,亏损面为41%。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显著,成为新的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有效载体。各级各类开发区完善管理体制,全新运行机制,大批项目开工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市级以上的开发区实现GDP91.3亿元,增长25%。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环境,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亿元,增长34.1%;出口创汇额3600万美元。全口径技工贸总收入201亿元,增长33.1%。全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增长17.1%,实行了二次创业目标;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规划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进区企业150户,化纤2600吨,长丝建成投产,娃哈哈等一批较大项目相继开工,新批准的80万吨燃料酒精项目进入建设的前期工作。
  市场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3.7%,衣着类上升0.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0.8%;医疗保健类上升0.3%;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5.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0%;居住类上升8.5%;服务项目类上升0.4%。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8%。
  农业
  全市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工作取得成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万公顷,下降4.2%。其中玉米面积减少3.2万公顷,下降17.7%;大豆面积增加1.5万公顷,增长26.9%;水稻减少0.06万公顷,下降0.5%。经济作物面积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4万公顷,增长67.6%,主要是油料和甜菜增幅较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年粮食总产量245.7万吨,比上年下降6.0%。
  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普遍增强。全市按合同种植养殖占农产品销售总额近30%。订单总销售额达到21.6亿元。牧业订单金额达2.1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5%。
  畜牧业和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猪牛羊肉产量达到32.3万吨,增长10.2%;牛奶产量3.2万吨,增长22.4%;全年渔业完成产值1.9亿元,增长15.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96万吨,增长14.0%。
  林业工作保持发展势头,林业开发与资源保护全面推进。2000年,林业产值完成1.4亿元,增长39.3%。当年完成造林面积9753公顷,比上年增长48.9%;迹地更新面积(包括低产林改造)3465公顷,下降39.4%;全年四旁植树215万株,连续保持2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增长24.9%;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4亿元,增长20.2%
  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55%。以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综合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
  200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重工业增加值73.4亿元,增长29.7%;轻工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16.6%。工业企业面向市场以销定产,产销衔接水平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85%,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18亿元,比上年扭亏增盈13.5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实现利润5.3亿元,比上年扭亏增盈13.2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利润2.4亿元,比上年扭亏增盈11.1亿元。
  工业产业结构在发展中调整,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开发新产品49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4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 4.4%。化工、汽车、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年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8.8%。汽车产量达到4万辆,增长110%;白酒产量达7107吨,增长85%;化纤产量达12.8万吨,增长12%;合成纤维单体增长4.3倍;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71.9%;无缝钢管增长37.7%。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77.19%,比上年提高22.4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4.68%,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02.7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6.4%,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54%,比上年提高4.32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0.2%。预计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4.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全年施工工程1806个,其中投标工程806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44.6%。建筑施工面积41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1万平方米,增长1.7%;    竣工面积248.0万平方米,增加3.6万平方米,增长1.5%。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全年完成增加值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39047万公里,比上年下降4.9%,其中,铁路运输583400万吨公里,下降4.5%;公路运输55584万吨公里,增长2.7%;水路运输39万吨公里,下降20.0%;民用航空运输24万吨公里,下降4.0%。全年旅客发送量3205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2%。其中,铁路230600万人公里,增长2.5%;公路84298万人公里,增长2.0%;水运350万人公里,下降10.0%;民用航空5266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1%。
  邮电通信业发展加快,现代化通信能力快速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6亿元,下降0.2%;电信业务总量3.58亿元,增长15.9%;移动电话业务总量9.7亿元,增长71.9%。全市光缆电路达1.4万路,增长197.3%;长途业务电路达1.6万路,增长83.2%;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1.4万门,增长18.6%;电话用户数达到34.1万户,增长11.5%。其中,住宅电话30.1万户,增长14.6%。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6.87万户。邮电系统注册国际互联网络用户13664户,比上年增长48.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在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下,努力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4.1亿元,比上年增长5.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它投资完成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集体投资完成3.1亿元,比上年下降44.8%。
  商品住宅销售旺盛,个人购房十分踊跃。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0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57亿元。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6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90.0%。
  2000年,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如哈达电厂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5亿元、吉林电业局城网改造完成投资3.5亿元、龙鼎集团长白野生资源深加工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
  国内贸易
  全市加大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力度,围绕住宅、汽车、非义务教育、旅游等城乡消费热点,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和规模,清理各种抑制消费政策,努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实现了消费的稳步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0.9%。分城乡看,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发展,城市零售额134.8亿元,增长2.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6.7亿元,增长77.3%。分行业看,全年餐饮业零售额24.3亿元,增长12.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4.9亿元,增长7.6%;其它行业零售额12.3亿元,增长16.9%。2000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8.5%。
  市场体系得到完善。2000年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33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89个、生产资料市场23个、生产要素市场21个;市场成交额达159.8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48.1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9.8亿元、生产要素市场成交101.9亿元。
  对外经济
  据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统计,全市出口创汇完成2亿美元,增长9.3%。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增长8.6%,出口供货额2.5亿美元;完成合同外资1.2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000万美元,增长10.2%。全年全市完成劳务输出10800人,增长176.9%
  旅游业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据旅游局统计,全年我市共接待旅游者450.2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8.5万人次,海外旅游者1.7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34亿元人民币,创汇1829.27万美元,(含小额旅游贸易出口),其中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汇的27.4%,旅游业务总收入占本市GDP3.96%。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合理运用国家各项金融调控政策,支持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6.3亿元,比年初增加39.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5.3亿元,增加7.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7.6亿元,增加2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4.3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89.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6.2亿元。全年银行累计现金总收入975.0亿元;累计现金总支出1021.5亿元。全年货币收支相抵净投放46.5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7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0.52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53亿元。
  二、社会发展
  科技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2000年,全市登记的科研成果9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5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1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1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23项。工业成果25项,农业成果8项,医药卫生成果38项,软科学成果5项,林业成果7项,畜牧成果7项。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4.35%。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技术市场不断壮大。2000年末,全市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达1153个,从业人员2.0万人。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45份,技术贸易成交额达到1.37亿元,比上年增长8.7%。
  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成效,全年行政处罚假冒、伪劣产品案件2037件。
  教育
  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全年高等中学21所,完中(高中、初中)35所,在校学生45586人;普通中学200所,在校学生20310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小学1509所,在校学生3765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7%;幼儿园816所,在园儿童79258人;全市有各级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达1001人。
  文化
  文化事业改革平衡推进。2000年末,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个,影剧院15个,文化艺术(站)89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书量达到169万册,博物馆3个,文物藏品15231件。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显著。2000年,全市有广播电台6座,中短波发射机和调频发射台9座,每日播出节目9套,播音时间达到117小时33分,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82%;电视台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每天播出节目6套,每周播出时间达到428小时30分,电视人口覆盖率95.65%。
  新闻出版业日趋完善,丰富了江城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市共有24家单位公开发行报刊、杂志,全年出版各类杂志140万册;发行报纸23万份。
  卫生
  卫生事业改革进展顺利,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200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80个,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8万人,医疗床位1.7万张。
  体育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0年我市共举办各企事业运动会近50次,参加人数7万人。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0枚、银牌7枚、铜牌3枚。在省以上比赛中获金牌58枚、银牌46枚、铜牌44枚。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1.7%。
  我市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全市有组织的晨晚练活动站120个,自发活动站近100个,参加活动人数达45万人,活动项目共50余项。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达431.7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0‰,比上年上升0.48个千分点。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23.3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增长0.04%;非农业人口208.4万人,增加3.6万人,增长0.8%。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9万人,死亡人口2.9万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6.7‰。市区总人口179.3万人,增加46.9万人,增长26.8%。其中农业人口54.9万人,比上年增加30.7万人,增长1.3倍;非农业人口124.4万人,比上年增加6.2万人,增长5.2%。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5.85%,一胎率达89.05%。
  生活与保障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9.2亿元,比上年下降8.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856元,比上年增长8%。据城市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5元,比上年增长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人均消费性支出4458元,比上年增长11.1%。据农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40元,比上年上升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9元,上升0.6%。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8.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  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8.04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全年参加养老保险企业户数为1356户,其中,省级统筹946户,集体企业401户;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为27.5万人。其中,省级统筹为23万人,集体企业为4.5万人。享受救济待遇人数为3.1万人,救济金支出为4426万元。全年离退休职工9.7万人,其中省统筹7.4万人,集体企业2.3万人;支付离退休工资5.2亿元,补发拖欠养老金3737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在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个,拥有床位760张,收养649人。农村敬老院114个,收养孤寡老人3922名,使他们老有所养。到2000年末,城市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797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276户,共安置4126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5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2万元,接收社会捐赠129万元。
  2000年,全市有20582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全市救济资金达到1883.1万元,其中城镇1581万元,农村302.1万元。
  环境保护
  我市环境质量继续有所改善,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城区TSP年均值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分别达到0.43毫克/立方米和6.13毫克/升,比上年下降了2.3%和2.5%;主要污染防治指标工业污水处理率、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分别达到83.1%、83.86%、75%,比上年提高了0.11、3.4、1.5个百分点。
  2000年吉林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市396户企业有390户达标,达标率达到98.2%,高于85%的目标。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继续保持100%。排污收费稳定增长,全市总收费额达3283万元。污染防治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占全市GDP的1%。引进日本政府贷款建设的污水治理工程已开工,第一批材料款560万元已到位,铺设污水管线7345米。环保产业有新发展,实现产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四、主要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国企整体脱困还要走一段路程;财政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幅度;社会就业和扶贫解困的压力仍比较大;在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较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